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8282
  • 作      者:
    杜发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杜发春,1966年9月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89年云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学术研究,任研究实习员(1989)、助理研究员(2005)、副研究员(200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2010)。2012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攻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2013年11月正式调入云南农业大学工作,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br>  主要研究领域:民族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加拿大原住民。2007—2013年.曾先后10余次深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三江源地区进行持续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牧区发展田野调查,在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和牧区扶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基于长期的田野观察和思考,以生态移民的后续生计为研究主线,客观分析了青海三江源地区藏族牧民生态移民的逻辑动因、搬迁过程、后续生计、就业类型、文化变迁、移民冲突、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和社区扶贫等问题。《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首次提出了“三江源生态移民飞地”的概念,探讨了生态移民飞地的脆弱性、冲突和整合;用大量调查数据分析了三江源搬迁牧民构成、后续生计和就业类型。认为有限的政府补助难以维系搬迁牧民的后续生计,移民的就业率低、城镇适应性弱、迁出地的环境恢复效果差;对国外生态移民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强调要尽量避免或减少生态移民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针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旨在使目前的生态移民社区由依赖国家逐渐向自主推进的方向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3.对将来确有非常必要进行生态移民的,要充分听取广大牧民的意愿,尊重其话语权,同时在确定迁入地和迁出地时,要对移民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全面、细致、长远的规划<br>  我国牧区面积较广,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度很大,移民的后续发展任务复杂艰巨,因此,在确定迁入地和迁出地时,需要进行全面长远的考虑。对迁出地而言,迁移之前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作深入考察,确定移民的必要性,即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是否已经恶化到不得不实施生态移民的地步,移民后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此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话语权也十分重要。移民要以群众自愿为前提,在不得不移民的状况下,对于有些安于现状、具有较深故土情结的牧民,政府应做好服务与协调工作,对于牧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满足。对于迁入地而言,需要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接受移民的可行性,即接受移民后是否会产生新的生态恶化与“二次生态移民”现象,移民在迁入地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确定接受移民后,政府应合理规划移民的时间跨度,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早于移民的搬迁,资金的投入范围不仅包括建房、修路、通水等基本生活设施,还应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考虑到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后增收缓慢、生活成本增加的实际,必要的技能培训、生产生活信贷等也应在移民规划中有所涉及。<br>  4.对于已经搬迁的移民社区来说,应充分考虑到牧民的宗教需求<br>  仍以三江源为例,据调查,不少移民社区的牧民反映宗教活动设施不足或缺乏。因为三江源藏区传统上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山与供施的寺院、活佛,以及天葬台。牧民定居社区的选择、安排应尽可能地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照顾到他们传统的神山、寺院、供施的活佛等因素。部落、宗教等因素有时会影响到移民定居社区的日常管理。<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节&nbsp;问题的提出<br>一&nbsp;生态移民的由来<br>二&nbsp;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述评<br>第二节&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br>一&nbsp;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br>二&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动态<br>三&nbsp;研究主线和研究假设<br>四&nbsp;逻辑&nbsp;结构和篇&nbsp;章&nbsp;安排<br>第三节&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和主要发现<br>一&nbsp;十上三江源的田野经历<br>二&nbsp;主要调查发现和基本观点<br><br>第一章&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动因和实施过程<br>第一节&nbsp;生态移民的背景和动因<br>一&nbsp;“生态难民”的出现<br>二&nbsp;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工程<br>三&nbsp;移民搬迁项目<br>第二节&nbsp;生态移民的主要政策和实施过程<br>一&nbsp;生态移民的补助政策<br>二&nbsp;生态移民的实施过程<br>三&nbsp;有关生态移民搬迁过程的访谈录<br>第三节&nbsp;安置方式和移民类型<br>一&nbsp;安置方式<br>二&nbsp;搬迁牧民构成及其对移民的响应<br><br>第二章&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飞地”的形成和冲突<br>第一节&nbsp;国内外飞地研究现状述评<br>一&nbsp;飞地的类型及其特征<br>二&nbsp;移民飞地的脆弱性和冲突<br>三&nbsp;移民飞地的融入和整合<br>第二节&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飞地”的界定和类型<br>一&nbsp;“跨州飞地”与“跨县飞地”<br>二&nbsp;跨州飞地:果洛新村和昆仑民族文化村<br>三&nbsp;跨县飞地:河源新村<br>第三节&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飞地的冲突<br>一&nbsp;文化变迁冲突<br>二&nbsp;产业转型冲突<br>三&nbsp;移民管理冲突<br>四&nbsp;移民返迁冲突<br>五&nbsp;草场管理冲突<br><br>第三章&nbsp;搬迁牧民的后续生计和就业类型<br>第一节&nbsp;牧民搬迁前后的生境对比<br>一&nbsp;生态搬迁催生的移民村<br>二&nbsp;搬迁前后的生境差异<br>第二节&nbsp;搬迁牧民的就业类型分析<br>一&nbsp;与草原牧区相关的就业<br>二&nbsp;城镇新兴就业<br>三&nbsp;牧民就业差异的因素分析<br>第三节&nbsp;搬迁后牧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特征<br>一&nbsp;牧民家庭收入调查分析<br>二&nbsp;牧民家庭支出调查分析<br>三&nbsp;生态移民就业类型的变化(2007-2011年)<br>四&nbsp;就业与收入的关系<br><br>第四章&nbsp;生态移民迁出地的草原管理和社区扶贫<br>第一节&nbsp;案例社区和研究方法<br>一&nbsp;案例社区背景<br>二&nbsp;调查研究方法<br>第二节&nbsp;牧民生活和草原管理<br>一&nbsp;牧民的生产和生活<br>二&nbsp;草场退化问题<br>三&nbsp;草原产权变迁和草原管理<br>第三节&nbsp;长江源高寒牧区扶贫试点的运作和管理<br>一&nbsp;拉日村优劣势分析和牧民需求<br>二&nbsp;扶贫试点的目标和基本思路<br>三&nbsp;拉日村五队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和管理<br>主要研究发现<br><br>第五章&nbsp;国外移民搬迁的经验教训和启示<br>第一节&nbsp;国际上与生态移民相关的英文文献及其含义概述<br>一与生态移民有关的英文词汇及其含义<br>二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后果<br>第二节&nbsp;非洲、北美、拉美和印尼土著民族搬迁移民的经验和教训<br>一&nbsp;非洲草原民族移民的多样性<br>二&nbsp;美国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对土著民族的非自愿性迁徙<br>三&nbsp;加拿大北极圈原住民的安置计划<br>四&nbsp;拉丁美洲生态移民实践及其问题<br>五&nbsp;印度尼西亚大规模迁徙政策<br>第三节&nbsp;国外土著民族的移民搬迁对中国生态移民的启示<br>一&nbsp;中外生态移民的背景差异<br>二&nbsp;如何减少和避免生态移民可能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br><br>第六章&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未来<br>第一节&nbsp;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问题的讨论<br>一&nbsp;如何防止“生态移民”变成“生态难民”<br>二&nbsp;是否存在不移民而又能保护生态改善生计的途径<br>三&nbsp;生态移民是否要牺牲2-3代人<br>第二节&nbsp;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政策导向<br>一&nbsp;关于搬迁牧民的出路<br>二&nbsp;关于生态移民的政策导向<br>三&nbsp;关于生态移民飞地的整合<br>四&nbsp;关于生态移民的发展观<br>……<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