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数据库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紧密相关。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 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主要用于计 算,它需要的数据不多,外存储器也不大,只用简单的监控程序来 控制程序的运行。由于数据不长期保存在计算机中,程序中用到 的数据由程序员在应用程序中自行管理。程序员除了编制程序 外,还要考虑数据的逻辑定义和物理组织,以及数据在计算机中、 的物理存储方式,程序和数据混为一体。在需要引用数据时,直 接按照地址存取。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 期,计算机外存中增加了磁盘、磁鼓以后,软件方面增加了操作系 统,其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文件中的数据以 “记录”的形式存放,记录由某些相关的数据项所组成。每个用 户可以建立、修改和使用一个或多个文件。数据被组织成文件以 后就可以脱离处理它的程序面积而存在。用户在程序设计中只 需考虑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特性,按规定的方式建立文件, 按规定的方式使用文件,而不需考虑数据在物理存储介质上的 位置。 数据库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数据量急剧上 升,为克服文件系统的缺陷而产生了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使 数据在统一的控制下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即实现数据的 共享。伺时使应用程序与数据尽可能地相互独立。在数据库技 术中,还提供了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进行统一控制的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数据库系统要求硬件有足够大 的内存存放操作系统、DBMS、应用程序等;还需要足够大的外存 存放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求软件有支持DBMS的操作系统和 DBMS本身。 DBMS对数据进行管理,是构成整个数据库系统运行的核 心,它起着用户的应用与整个数据库的接口作用,它接受、分析并 解释用户提出的命令请求,然后转到相应的处理程序中去操作 (检索、存储、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库描述和模型。在数据处理_中,首先要将现实世界转换 成信息世界,再转换成机器世界。客观事物在信息世界中称为实 体。一个学生、一本书都是实体。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反映 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实体模型。实体具有属性,如一个人的身份 证号码。这类的属性又称为属性的值。唯一标识实体集中属性 的,称为关键字,如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实体模型是一种静态 模型。 信息世界的信息在计算机中是以数据形式存储的。一个实 体的数据称为一个记录。标记实体属性的符号称为数据项。同 类记录的集合是一个文件,它描述一个实体集。能唯一标识记 录的一个或多个数据项的值称为文件的关键字。把组织文件的 关键字称为主关键字,把不能唯一标识记录的数据项称为辅关 键字。 数据项、记录、文件都是数据的重要单位,合称逻辑数据。当 把它们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上时就称为物理数据。 数据模型是对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抽象模拟,表明数据库系统 中的信息如何表示和如何操作。一个数据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对 象类型集合,操作集合和完整性规则集合。其中对象类型是数据 模型最基本的部分,它将确定逻辑结构,即信息如何组织,这是我 们讨论的重点。操作提供对数据库操纵的手段(包括检索、修 改、定义可存取的数据集,定义存取权限等)。完整性规则是对 数据的存效状态的约束。 数据库系统可划分为三类: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0实体及其之间联系的模型。它 是由若干个基本层次联系组成的一棵树,树的每个结点代表一个 记录类型。该模型的实际存储数据由链按指针来体现联系。层 次模型有两点限制:一是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交结点,此结点即 为树的根;二是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交结点。 网状模型是用网状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联系的模型。网 中的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记录类型,联系用链接指针来实现。 网关模型和层次模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从逻辑上看,它们 都是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用结点表示实体,用有向边表示实体 间的联系。 面对对象的数据库是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 的产物。面向对象模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对象和类。对象是现 实世界中实体的模型化。每个对象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并把一 个状态和一个行为封装在一起。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对象类 型;其二是对这个对象类型进行操作的方法。所有的类和子类组 成一个树状的类层次。 关系模型标志着数据库技术走向成熟。它用二维表的形式 来表示实体和实体问联系的数据模型。从用户观点来看,关系的 逻辑结构是一个二维表,在磁盘上以文件形式存储。关系模型的 最大优点就是简单,一个关系就是一个数据库表格,它是由行和 列组成,这样就简化了数据的设计。 数据库系统一般分为三级:面向用户的或应用程序员的外 级;面向建立和维护数据库人员的概念级;面向具体实现在计算 机中存储的人员的内级。各级有各自的描述语言和内容,数据在 各级之间进行转换或映射。描述信息和数据的格式及方法称为 模式。在外级的称为外模式,在概念级的称为概念模式,在内级 的称为内模式。 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能保证数据库的独立性、冗余 数据少、系统的用户接口简单、能够确保系统运行可靠、有重新组 织数据的能力。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能够充分描述数据间 的内在联系。 数据库技术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是:实现数据库的标准化, 研究现有的主要数据模型之间转换或者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简 化和统一;研制数据库计算机,以提高数据库系统执行的文件;改 善数据库设计方法,制定完善的工程规范,逐步提高数据库设计 的自动化程度;建立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创建智能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数据加密的问题。将 数据编成密码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或数据存储中对数据采取的一 项安全措施。在数据存储或传输前加工成密码数据或密码文件 称为加密。在使用这些数据和文件之前再将其还原成原来的样 子。称为解密。加密有三个目的:保证通信安全,使传输中的数据 只有指定的接收者才能了解其真意;接收者可以验证数据的真实 性,防止有人伪造密码数据;电子签名,发送者用加密的方法建立 一个签名,别人可以鉴定该签名的真实性,这在‘电子资金汇总系 统中有重要的用途。 为了节省信息的存储空间和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对信息编 码长度进行压缩的技术称为数据压缩。这样做可以节省很大的 费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用以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 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 上,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它主要有四个功能,第一, 描述数据库:描述数据库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语义信息和 保密要求等;第二,管理数据库:控制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控 制用户的并发性访问,检验数据的安全、保密与完整性,执行数据 检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第三,维护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初 始数据的装入,记录工作日志,监视数据库性能,修改更新数据 库,重新组织数据库,恢复出现故障的数据库;第四,数据通信:组 织数据的传输。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有三部分:数据描述语言及其翻译程 序;数据操作语言及其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例行程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