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心”改革重组期(1994~1999年)
1994——1995年度,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对文献情报中心进行改革重组,改“文献信息中心(院图书馆)”为“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1994年2月,院“图改办”成立。院工作会议决定,对全院图书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对图书、资料、情报和科研手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全院一盘棋,统筹规划,统一调配人、财、物,坚决打破各研究所自成体系的封闭格局,同时对当时文献信息中心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改组。
院领导明确指示,“院图书馆系统不改革不行,不改革没有出路,图书馆严重萎缩,已经难以为继”。胡绳院长在院1994年工作会议上指出,‘‘文献信息中心的工作重心要坚定不移地转向图书资料、科研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开发”。1995年12月,龙永枢副院长讲话中又指出,“1994年院党委决定加快我院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并作为全院中心工作之一”。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发展规划中,有关图书、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九五”期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初步把我院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管理科学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社会化、联系国际化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机构。院领导对文献信息中心发展目标和方针任务的要求是明确的。
为了这次图书馆改革的顺利进行,1994年院领导在院图书馆系统和文献信息中心体制、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曾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会上院领导严肃、坚决地指出,“不合理的就要改,不赞成改也得改,不能等大家都赞成了才来改。只要有利于科研工作,有利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有时不得不触犯少数”。院领导要求,“要明确我们的图书馆工作为科研服务的方针,首先要考虑科研的需要,要方便科研人员借阅,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发挥最大效益”。
“中心”在改革调整时,院领导及时指出,“原来的文献信息中心工作要向数据库方面转移,搞信息就是搞二次文献、搞数据库,不是搞科研”。改革期间,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整时,院领导又指示,“现在中心有60多位研究人员搞研究工作,可以分流,可以搞缩微的搞缩微,可以搞回编的搞回编,搞外语的可以介绍到外事局去,搞研究的可以转到研究所去,愿意搞典藏的可以转到典藏去,什么都不愿干的可列为编外,实行双向选择……”“你们的(指‘中心’)人员指标150人,最后的目标不应该是150人,还应该少些。”这些指示内容和1983年原“中心”筹备创建时筹备组曾建议并坚持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为了保证图书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院党委决定,由汝信、龙永枢、郭永才同志负责全面领导我院图书馆改革工作。由郭永才同志牵头,同院科研局、人事局、管理局及文献信息中心的有关负责人黄浩涛、韩乃锦、朱锦昌、刘铁、李惠国同志组成院图书馆改革协调领导小组,配合院领导工作,负责解决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改革的重大决策性、疑难性问题。
1994年6月,院专门成立了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组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的重点课题组,以院图书馆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改革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课题组由文献信息中心代主任李惠国同志主持,集中了我院图书馆系统的业务骨干。课题组成员大都是院图书馆系统负责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图书馆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图书馆学理论水平,实际上是院领导进行图书馆系统改革的实施班子。他们具体制定和落实我院图书馆改革的可行性方案,拟定了《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方案(草案)》。全方案包括1个总体方案和11个分方案,经院领导批准,于1994年10月14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94)办字27号文件》印发至全院各所,成为这次院图书馆系统与文献信息中心进行改革时遵照执行的重要依据。
在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在“图改办”、课题组和院图书馆系统同仁的共同努力,按方案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实现了我院图书馆系统的改革。以文献信息中心和科研大楼14个研究所的图书馆为基础,重新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
回顾历史,筹备创建期与改革重组期,这两次不同时期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其实都是一致的。两次改革都是强调院图书资料集中管理、统一规划,都明确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工作为科研服务的方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