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生与执政资源开发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8527
  • 作      者:
    赵中源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民生与执政资源开发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以及对国内学界关于执政资源与民生两大问题研究的评述;第二章着重解读民生与现阶段中国民生问题,在对两个概念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对民生理论的渊源与演进、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形成与内涵作了比较系统的阐释,与此同时,对现阶段中国民生问题加以描述与剖析;第三部分主要在系统解读执政资源的构成及各要素的基本功能与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民生与执政资源开发的逻辑关联性,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的历史实践,旨在阐明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逻辑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第四章着重阐述如何立足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党情、社情,探析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书的现实意义所在;第五章则立足国际视野,探寻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以建设福利国家、人权社会、价值认同等路径,开发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可取做法,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有效改善民生与开发执政资源提供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2.在新的起点上,民生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几个问题
  (1)关于民生概念的阐释与内涵界定的依据问题
  民生概念的不同释义在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有的着眼点是民生的内涵,有的注重民生的状态,有的着眼于民生的本质。从方法论角度讲,有的注重理论演绎,有的突出实践考察,都有其可取之处。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民生概念的权益说与根本利益说更多地被接受和引用,原因在于:一是指明了民生问题的根本。民生并不仅仅局限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的满足,更包含了民众的社会地位的落实,以及未来发展的实现。二是囊括了民生丰富的内涵。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民众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对民生的关注也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三是指明了民生的主体。民生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并不是特殊层次的群体。内涵界定和组成方式问题,多层递进说较多被认同。首先,它更加注重了民生问题的实践性。民生内涵是具有递进性的,这为民生建设中如何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提供了学理依据;其次,民生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新特点去把握、驾驭和推进。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民生应该包含着三个基本层面的含义:其一,民生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问题,因此,民生的内容应包含民生供给的产出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两个层面的问题,应强调社会制度建设,尤其是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其二,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的内涵和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其三,当前我们强调的民生是立足于总体小康基础之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对应的更高水平的民生,其内涵的丰富性、立足点的高起点性、着眼点的前瞻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民生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上升为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精神层面为支撑、以制度层面为保障的系统工程。立足于这一认识,对民生的概念解释与内涵界定就会更趋合理和恰当。
  (2)关于民生问题研究视野的局限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民生问题给予了莫大的关注,也投入极大地热情和精力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笔者所言的研究视野局限性问题,主要是指就当前的研究仍然更多表现为眼睛“朝内”和“朝上”的问题。“朝内”,是指当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些面上问题、具体问题、细节问题,如衣食住行、入学就业、就医社保等的描述和推论上,而且纸上谈兵的学院式研究仍占主流,成果的转化问题没有落实,或者原本就缺乏可操作性的从深层次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果。同时,当前的研究缺乏世界眼光,对国外民生问题研究的现状,如国外当前民生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关注不足,对国外在各个发展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中国期刊网文献检索就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一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出现低水平劳动和重复性劳动的问题。
  “朝上”,是指学者在民生问题的思考方式上,多是自上而下,从执政者层面与宏观制度上来思考,很少自下而上,以民众为起点来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多少会受研究者自身的“体制外”身份的局限而得不到突破。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制度的责任负担过重。其实作为利益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有能力承担的民生建设责任的,既是民生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从这一出发点考虑,民生问题的研究思路就会拓宽很多。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明确的问题,一是作为利益主体的民众有不同阶层区分的,弱势群体是民生问题要解决的重点,但他们不是民生的唯一主体,社会中每个个体、群体和阶层都是利益主体,都是民生需要合理覆盖的对象;二是培养民众的民生意识以及辨别力,即努力发展文化民生,保障公民人权,提升国民素质,丰富民生的时代内涵;三是相应合理的制度设定,也会为民众参与民生建设创造机会,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文化民生的发展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时,要谨防文化殖民,要量力而行。
  (3)关于民生问题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民生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势必需要综合多个相关学科的方法优势,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民生与执政资源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民生与执政资源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民生与现阶段“民生问题”
一、民生与民生问题的基本解读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溯源与发展
三、我国民生问题现状与评析
四、现阶段社会心理弱势化值得关注

第三章  民生与党的执政资源开发
一、党的执政资源的基本构成
二、执政资源体系的内在关系
三、民生关联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得失
四、党开发合法性资源的轨迹与取向

第四章  围绕民生开发党的执政资源的路径
一、民生幸福是党执政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路径
三、现阶段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五章  发达国家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一、提升国家福利,保障社会基本民生
二、推进社会民主,倡导公民广泛参与
三、尊重基本人权,维护个体合法权益
四、注重文化培育,提升国民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