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儿童已经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或者社会关系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或者协商而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儿童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制性的东西。第二,儿童在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第三,儿童逐步开始了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时候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也能比较客观和现实地判断他人的行为。第四,儿童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而能够看到可能存在的其他观点。第五,这时候儿童提出的惩罚措施较温和,能够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且带有补偿性,并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总体上看,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其行为的内在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主要取决于是否服从别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正或不公正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科尔伯格对十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他们会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比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