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1980年代的道德中国》:
这种力开新风的气氛下,人们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就格外关注。当时的情况有些不尽如人意。当时的年轻人抢座、虐待老人、破坏公务、乱扔垃圾,穿着奇装异服,爆着粗口,甚至纠合起来打群架等现象十分严重。有些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职工上班心在跳,担心家里门被撬;职工下班心在跳,担心路上被劫道;上班下班都在跳,担心孩子走邪道”……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江苏省无锡市三十四中学的学校管理层注意到该校有些学生也开始模仿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流行风潮,像乱穿戴、怪异发型,甚至逃课、恶作剧、爆粗口、打群架等,他们认为,这些后进学生如果不及时引导,势必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有人建议开除这些后进学生,但校方管理层认为,如果学校都不管孩子了,那到了社会上还有谁来管呢?堵不如疏,需要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校方管理层形成共识,既然学生的审美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从这点人手来讨论美,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从而懂得分辨美丑、善恶、真假。
经过校方的多次商议,三十四中提出了一句简单易记的“三美”口号——思想美、语言美、仪表美,褒扬“纯正、诚实、坦率”,“整洁、相互、大方”和“文明、礼貌、谦逊”的主流价值观,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三美”学习的高潮,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于是,时任无锡市三十四中学政工组组长的徐荣照写了一篇<无锡三十四中学开展“三美”教育》的消息,投递给上海《文汇报》。《文汇报》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并未直接刊发,而是将原稿寄至无锡市教育局,经无锡市教育局核实确认文中所述属实之后,才于1980年6月14日在头版予以刊发。
这一活动引起了中央媒体的注意。半个月之后,《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发表了《“三美”教育好》的短文,完全赞同这一教育活动。此文引起了《新华日报》记者的关注,特地到学校呆了一个星期,在亲身体验到“三美”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后,再次进行了报道,称无锡市三十四中开了个好头,并明确提出全国大中小学要学习“三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此时,共青团中央分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高占祥也注意到这方面的报道,并受到启发。他意识到,需要制定一个简明、针对性强的口号,建立一种易记、易懂、易传播的道德规范,以便在全国青少年中加以推广,重新塑造新时代青年形象。高占祥想到了古人在德育时曾提出过“三从四德”,以及孔子曾经说过的“五美四恶”。他找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的人一起研究,根据武汉和无锡等城市的一些经验,还有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五热爱”,提出了在青年中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讨论完“五讲”之后,又综合出了“五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