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从来就没有丢弃“传统武术是技击”这个信念,有的可能只是一些称谓上和适用领域的认识变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每一代人都对传统武术有一定的认识,如:“诗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亦称技勇,民初称武术,或称国技,民十六之后,始称国术。”〔IJ这些不同时期的称谓就是人们对传统武术认识的结晶。每一代人对传统武术的认识都是既继承前人认识成果又吸取当代实践的结果。可以说,不同时代的传统武术人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存在一种连续性思路,绵延不断且形成一种观念,在现实中影响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就是传统武术人这种连续思路之一。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会看到或者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当听到某人是练武之人时,马上第一反应就是他很能“打”,格斗上一个人可以对付几个人。这个“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法,其实,“打”是指技击。这“第一反应”其实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武术认识的一种“固有观念”在发挥效用。这种对武术认识的“固有观念”就是武术具有技击性,武术就是能“打”的。这种“固有观念”既是人们世代对传统武术的认识相继积累与传递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一种期待。
传统武术最初起源于人与兽和人与人之间的格斗技术。传统武术最初本性就是技击。应该说,在整个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和战争须臾不可分离。传统武术是古代军队的一种必备的训练手段。何良臣《阵记·教练》载:“教练武艺,节剑行列者,总为张胆作气之根本……故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因为,它具有技击性,是一种杀人的技巧,在战争中具有杀死敌人保存自己的强大威力。明代军事家戚继光说:“凡武艺,不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即使到了近代,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也备受重视,从“技击一道,广博精深……大之足以强国强种”(13的话语到孙中山先生的见解:“惟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不讲,则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曩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我同胞然处竞争激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再到张之江先生的高见:“虽火器精利,枪林弹雨中,劈空捣虚,似不需要,然遇夜战,雾战,肉搏,刃接,最后之胜负,必视此为分判,故冲锋格斗,杀敌致果,国术尤能独操胜算。”〔3)足以窥见,从古代到近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本性的认识思路是连贯的、一致的。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武术的技击性逐渐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其实,传统武术的技击实践舞台自冷兵器结束就逐渐开始萎缩。那么.当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传统武术的技击本性又是如何呢?可以说,尽管传统武术生存的农耕文明社会基础已经逐渐地让位于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但是人们对传统武术技击本性的认识依然没有改变。这从中央电视台以全新概念举办的以“打”为竞赛模式的“武林大会”赛事,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出品人阮伟的话语也许更能说明当今技击依然是传统武术的本质所在。他认为:“中国武术赛事中的‘打’就是武术的灵魂所在,放弃了搏击这个灵魂,它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现代观众所需要的就是具备鲜明传统武术特征的,能够真正感受并体会到武术魅力与内涵的比赛方式,这就是武术必须是能打的武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