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古籍中对于弓箭的制作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如《考工记·弓人》《梦溪笔谈·技艺》《天工开物·弧矢》《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等。其中,《考工记》一书甚为详尽。这部传世之作大约完成于春秋时期,其中“弓人为弓”篇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均有较详细的记述;对于弓箭制作中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
《考工记》著作者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要。“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将六材合制成弓,短时间内不可奏功,不同的工序需选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制作一张好弓,如果从原材料准备开始计算,那就需要两年至三年才可全部完成。
春秋战国以后的2000年内,复合弓制作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所记载的没有要旨上的根本变化。
《考工记》六材之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多层叠合的主体。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用这些树木制作的弓,材质非常坚韧,不易折断,发箭射程远。就地域而言,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选择上有所不同,南方因竹子较多,因而选择竹子为干材可做到物美价廉;而北方,特别是相对寒冷的东北地区,则以选择柘木、檍木、柞树这一类硬实木为主。
六材所称之角,即动物的角。制弓人将动物角制成薄片状,用于贴在弓臂的腹部(内侧)。据《考工记》记载,制弓材料中所用角主选是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就是最佳的角材。“牛戴牛”是什么意思?是讲这样一只牛角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也可以说,这样的牛头上生长的牛角,相当于两头“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