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太极拳文化溯源与内功实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2232
  • 作      者:
    鲁耕,齐犁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07
收藏
内容介绍
  《太极拳文化溯源与内功实练》拟从太极拳文化的角度探索太极内功的性质、特点、内涵和练法,不介绍各家各派的特征。在这一点上,没有门派之别,正应了“天下太极是一家”这句话。太极拳内功,可称为术。术也可以说是内功的用法,在技击的作用上,是内功外化的表现。
展开
精彩书摘
  以上可以看出,为什么对于太极拳的掌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太极原理,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掌握静功,也就是对“神…意”“气”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是动功,也就是在静功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自然与平衡,在遇到对手时仍能保持那种状态,并不断提升它的纯洁度。
  太极拳谱的相关理论有很多,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这里所谓的阴阳,不是静态的阴阳之分,而是在技击过程中阴阳变化、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动态的阴阳,也是太极体的阴阳,即内功的阴阳。如果仅有形体的阴阳,还不属于太极拳术的范畴。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要解》中强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指的也都是内功产生以后的动静,即共分四种形态:①内外相合之动;②内外相合之静;③内动外静;④内静外动。
  这就说明,动静之分合是有层次的。内外要有区别,特别是在知彼之功阶段更为突出。只有将内外、动静区分开来,并通过内功落实到自身的知觉当中,才能懂得什么是黏,什么是走,什么是阴阳相济。
  因为“黏”与“走”指的都是内功,是“神”“意”“气”运化过程与感受,可以由个人意志进行调配。这一调配方式就是拳术,调配的客体就是太极。
  所以,无论用何种语言和词汇来形容太极,太极说的就是一件事,一个理,即“万物一气是根本”。
  在太极拳内功技法中,就可以看到“元气无形,以制有形”的内气外放现象。从而,也可以反过来探寻这一表象产生的根源,练好太极拳。
  陈长兴在《用武要言》中说: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作为总体概括的阴阳二字,在具体用法上可拆分成动静、开合、虚实等,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认识阴阳,使阴阳具体化,便容易掌握其规律了。
  由于有了无极生太极的源头,产生太极生两仪的理论,并延展了阴阳这一无所不在的对立统一论,从而才能明白“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内涵,也才能懂得“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根源。
  实践中,练拳架有无内功的界定很重要,困惑的根源来自“练的不是一个东西”。因此,了解练的是什么,将决定最终的层次与效果。练形生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如果只徘徊于这个阶段,将不可能上升到“练精化气”“练气养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各层面,也就无法实现刚柔的极致。
  还有一个误解,认为“刚”才能实战,“柔”不能实战。这种观点仍是基于形与力的运用,但太极拳术的“柔”,不是形与力的柔,因而二者并不是一个要领,太极拳术的刚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也就是“神”“意”“气”化合的阴阳相济,是内功的实用方法。这种化合不以自主意愿变幻刚柔,而是以对方的来力方式、程度,自动顺应对方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由于练法比较特殊,得道之人层次不一,宣传力度不够,暂时还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
  ……
展开
目录
一、与太极拳拳术相关的基本原理
(一)关于“零”的道理(万物起源说)
(二)关于“一”的道理(“气”与理)
(三)关于“二”的道理(阴阳说)
(四)“绵绵不断”的道理(循环之道)

二、太极拳文化的源流
(一)道家的相关论述
(二)儒家的相关论述
(三)佛教的相关论述
(四)《孙子兵法》中的相关论述
(五)王阳明的相关论述

三、实练方法
(一)太极内功练的是什么
(二)如何从“零”练起
(三)如何理解“点”
(四)如何练
(五)“中”在哪里
(六)如何练“二”
(七)为何要“绵绵不断、节节贯穿”
(八)天人合一,合的是什么

四、太极拳文化与当代尖端科学
(一)太极拳文化的现实意义何在
(二)为什么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可以接轨
(三)怎样看待太极拳理论一脉相承
(四)如何简要看待太极拳原理
后记
推手图像说明
推手图像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