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阅读有多重要?
先听听挪威著名童书作家、《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书作者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吧。
达尔从8岁起就被送往寄宿学校,在那里一住就是10年。10年里,他饱受学校严苛的纪律束缚,感受到的只是失望与痛苦,几乎没有朋友。每学期,老师们在他的成绩单上都会重复写上“学习能力差”、“不爱动脑”、“难以管教”的评语。
他讨厌学校,显然学校也不喜欢他。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老师们去了当地的酒吧,男孩们排队去学校的礼堂,一个叫奥克诺尔的女士受雇照看他们。在两个半小时的光阴里,奥克诺尔夫人不仅仅照顾他们饮食,还和他们一起读书、谈书。她对书的热情和喜爱让男孩们印象深刻,她因此成了达尔学校生活中难得的一线光亮。
几周过后,达尔的想象力被点燃,他开始到处找书读。与奥克诺尔夫人在一起的一年,他成了如饥似渴的爱书人。成年后,他开始儿童文学写作,创作了诸如《詹姆斯与大仙桃》、《玛蒂尔达》、《女巫》等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阅读,是为童年打底色,更是孩子一生的伙伴。童年,不应错过图画书,更不应错过阅读。
从哲哲两岁开始,我开始给他读故事,最开始是随意翻读,后来开始精挑细选。当了读书周刊的编辑之后,对儿童阅读的内容与方法逐渐了然于心,家里的童书也越来越丰富,大大小小的、花花绿绿的,具体多少本、花了多少钱、给儿子读了多少故事,早已记不清了。
但我知道,每天晚上临睡前,哲哲喜欢递给我选好的一本书,依偎在我身边,以最舒服的姿势,安静地听我读着:“这个故事发生在7000多万年前的美洲大陆。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曾经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原变成了荒野。一群三角龙在大角的带领下,正往温暖湿润的南方迁徙……”
6岁以前,给哲哲读的主要是图画书,现在也被称为“绘本”。我始终觉得,阅读图画书的阶段一旦错过就不再回来,就像种庄稼要赶农时,上小学之前,一个孩子要尽可能读遍世界上最经典、最优秀的图画书。采访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懿时,他说:“人的一生应该有三次阅读图画书的阶段,分别是童年、为人父母后、老年。每次阅读图画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西方,图画书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而置身图画书中,人生就像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每个人都会被那些优美的故事所冲击、感动。”
有人说,读童书,就是成人转身变为儿童的过程。只有化身为儿童,返回儿童的世界,去聆听儿童心灵的音符,我们才能在精神上与儿童保持一致。儿童也只有在童书中,心灵才能得到舒展,精神才能得到成长。
实际上,给哲哲读故事时,我也在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阅读课。
我不能确定那些图画书能在哲哲的心里最终沉淀或生成什么,但看着他始终保持着孩子所特有的纯真与善良,有着热爱生活、勇于承担、积极进取的品质,我知道,那些堪称艺术品的图画书在不经意间浸润着童心,为他的心灵奠定了亮丽的底色。
我也知道,在哲哲的世界里,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我多次发现,在他所画的新型汽车、未来房间、生活场景里,除了有独属于孩子的玩具之外,都有一个图书室。里面有好多的书架,上面摆放着被涂得五彩斑斓的图书,书脊上还写着书的名字。仔细看,那些小字有“天空在脚下”,有“我是霸王龙”,有“苹果树上的外婆”,还有“等等,等等”、“土鸡的冒险”、“科学的故事”……我爱极了这些歪歪扭扭的小字。有一天,我问哲哲:“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到了,你会怎么办?”
他告诉我:“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还要带一些东西。”“都带什么呢?”“我要带一些好吃的,带上水,还要带电脑和一些书。”“如果电脑和书只能选一个呢?”“当然选书了。”他回答得斩钉截铁。
我没有太多的财富送给我的孩子,就让那些经典童书伴他长大吧。
一、亲子阅读进行时
亲子阅读对孩子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但是,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不太一样。成人读书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或倾向性,但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阅读经验,相应的辨别力不足,因此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来指导,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例如,孩子最好不要看超越其年龄阶段或认知水平的书籍,成人也不能强迫孩子阅读,不能放手让孩子见书就读,也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写多少字的读后感,更不能偏食一样地只读某一类型的书。某些题材,如恐怖小说、奇幻文学等最好也不要让低年龄孩子阅读。
某种程度上,亲子阅读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教育专家孙云晓11岁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前,出身工人家庭的他基本没读过什么书。一天,他哥哥所在的技校准备烧书,哥哥不忍心看着那么多书被白白烧掉,就悄悄藏起了一书包。“就是这一书包书改变了我,我被书中的世界深深地震撼了。我好像一下被从一个黑暗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一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966年的冬天,我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孙云晓说。
所以,尽早开始亲子阅读,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内心会大不一样。当然,如下这些与阅读有关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估计也是许多父母心中的困惑。
1.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采访时,经常会有一些家长询问孩子不爱阅读的应对之策。
我个人感觉,孩子不爱看书,或者说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多半是错过了阅读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4岁之后开始逐渐对故事和图文感兴趣,此种状态会持续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如果此时家长能让孩子接触到经典童书,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故事,很容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相反,如果错过了阅读关键期,孩子与书之间便会产生一种隔离感、疏远感。而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儿童阅读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个性和兴趣,选择最适合的书,让孩子与书建立联系,两者之间自由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阅读敏感期,也不要强迫孩子看书,不要期望孩子马上就能读进去,也不应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书,而应精挑细选最适合孩子心性的童书,每天喂一点儿,逐渐激发他的兴趣,这才是第一要务。
例如,小学三年级、性格偏内向的男孩,以前很少看书,此时不妨给他读几段“猫头鹰王国”系列最精彩的段落,可以是赛林和吉菲被抓到圣灵枭孤儿院的那一段,也可以是“无敌四人组”前往珈瑚巨树路上的历险,抑或是珈瑚卫士与纯族决战场景的描写。孩子一旦感兴趣,再从头读起,进而让孩子“吞下”整个故事。
等到“猫头鹰王国”系列读完了,可以给孩子“猫武士”系列,同样的历险故事,却有不一样的精彩。如果同类题材孩子看得多了,不想再看,可以转向家庭生活系列,从搞笑的故事入手,如《淘气的阿柑》、《小淘气尼古拉》,等等。
如果是个性偏内向的女孩,不妨首选一些安静而温情的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女生,可以看《草莓山》、《长袜子皮皮》、《一百条裙子》。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写活了女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不错的入门书。
一旦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就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给孩子找一些经典童书,但要记住,不要一下子给予,而是分阶段、分批地递给孩子,让他们看过一本,难忘一本,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而习惯一旦养成,自主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何时让孩子自主阅读
要不要自主阅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亲子阅读不可能无期限进行下去。
我有一个朋友,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所学校当校长。他说,在他儿子8岁之前,他一直很认真地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由于工作比较忙,读故事的事情不得不放下。等到儿子10岁,他有时间再给孩子读故事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从那一刻开始,他知道,曾经温馨美好的共读时光,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何时自主阅读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一次,我去某地一所农村小学采访,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自称饱读诗书。他的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在一旁插话说,他经常抢着看自己手里的书,什么《红与黑》、《读者文摘》都看过,尤其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现在已经把《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看完了。每天晚上,两个人手不释卷,其乐融融。
我问这位当教师的妈妈,你不和孩子一起读吗?妈妈说,不用,孩子能认识一千多个汉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又问,那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怎么办?妈妈说,那就查字典,或者借助拼音,上下文一顺,就明白了,根本不用她帮忙。我又问孩子都看过什么书,喜欢哪些书。孩子列了一长串书单:《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小故事大道理》、《红岩》……问他是否看过《猜猜我有多爱你》、《青蛙弗洛格》、《不一样的卡梅拉》、《疯狂的星期二》、《小黑鱼》等图画书,男孩摇摇头。
这次对话让我发现,一是孩子的自主阅读存在一定问题,即家长的引导缺位:二是他读的多是超越他年龄阶段的书,结果就是在阅读上少有心灵的共鸣和亢奋点,看不到阅读带给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再就是阅读题材明显不均衡,过于文学化,过于成人化;说到底,孩子的饱读诗书仅仅是读过而已,具体的内容、情节和思想并没有在他的内心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成长所必需的养分,而这其实是自主阅读最核心的所在。
更深的弊病在于亲子共读的缺失。没有了亲子共读的前提,缺失了孩子阅读过程中必需的价值引导,很容易产生误读现象,自主阅读的效果因而就要打上问号。而且,阅读的难度过大,可能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美国阅读委员会的专家曾指出,给孩子朗读比看课文以及做各种练习册和家庭作业都重要。大声为孩子朗读,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所以,除非哲哲主动提出要自主阅读,我会一直坚持给他朗读故事。在此过程中,我会观察他的反应,考察他对故事的理解,看他能否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能否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他,支持他,并鼓励他有自己的解读。
一言以蔽之,自主阅读不妨从长计议,慢慢来。
3.图画书可以不加筛选吗
采访台湾信宜基金会董事长张杏如时,她明确表示,图画书不需要分级。在给孩子阅读图画书时,成人要把胸襟放开,不要给图画书设限,“图画书作者在文图之间都有自己的创意,在阅读时如果人为的限定多了,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的深意”。
作为出版家,张杏如的观点或许没有错。但我一直觉得,给孩子选择图画书还是应该有所选择,主要是在题材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有些内容可能触动敏感的童心,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心理反应。尽管现在的孩子相对早熟,但关于离婚、单亲家庭的故事还应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或者等他们长大一些再读给他们。例如,伊芙?邦婷与泰德?瑞德合作的《记忆的项链》,讲的是重组家庭的故事,内容很好,非常感人,但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孩子可能无法领会,不妨选个合适的契机再读给孩子。
还有关于战争题材的图画书,虽然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也不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星期三书店》、《铁丝网上的小花》、《大卫之星》、《敌人》等,这类书籍更适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阅读,而且需要老师的价值引导,帮助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毕竟孩子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一旦误读,很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其他的,类似魔幻、恐怖小说也不应过早让孩子接触。
我采访过“鸡皮疙瘩”系列作者、美国著名作家R.L.斯坦,他说写这些书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但他也承认他的书更适合小学高年龄段或中学的孩子。
实际上,检验图画书适不适合孩子阅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先读一遍。我每次给哲哲选书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只要没有太过负面的东西,都会放行。遇到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我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交流、讨论,直到孩子真正明白为止。
所以,图画书不需要分级,但需要家长认真筛选,替孩子把好关。
4.边读边讨论好不好
曾经问一个同事,是否给孩子读图画书。同事很肯定地说,当然读了。
又问他:“那你都读的哪些书呢?怎么给孩子读的?”他说:“我啊,买了很多光盘,如《鞠萍姐姐讲故事》、《听妈妈讲故事》、《魔法妈妈讲故事》什么的,到时候一点播放键就行了,我家闺女挺爱听的。”
原来如此。
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偷懒的做法,而且妈妈过于温柔的讲故事方式,远没有爸爸那种形象又夸张的讲法吸引人。其实,所谓亲子阅读,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阅读,不是机器单向度的自吟自唱。鞠萍姐姐也好,魔法妈妈也好,讲故事虽然很动听,但都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展现音容笑貌的人,不是可以交流的对象,代替不了哪怕笨口拙舌的爸爸或妈妈。亲子阅读,一方面是给孩子读故事,教他们懂得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以书为载体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把亲子阅读当成任务,总是急急忙忙地读,也不管孩子爱不爱听。读的时候,甚至不允许孩子提问,生怕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读完故事,迅速把书收回书架,没有交流,也不问孩子的心理感受,转做其他。我认为,这样做都是不对或不科学的。
还是那句话,读不是目的,交流才是根本。我给哲哲读故事的时候,经常停下来与他讨论一番。有时候,讨论花了太长时间,以至于书都没读上几页。偶尔我也续编或改编一下原来的故事,玩得尽兴了,再去做别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都很享受这种交流,既学到了书本之外的很多东西,也真正做到了与人互动、与书互动,养成了读书思考、读书质疑的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无疑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我看来,与孩子探讨故事更重要。在此过程中,你才能知道他的小脑瓜在想什么,也才能摸清他的思维特点、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他的所爱所好等,毕竟好的教育首先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上。
二、为孩子选书是一门学问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朝永振一郎少年时,他的班主任送给他一本《物理的故事》。后来,朝永回忆说,正是这本书让一直病怏怏的他爱上了物理,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
一本书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吗?也许有,也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就是书是否与读者产生联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回想为哲哲读故事的经历,我时而后悔没有给他读那些经典的童书,时而自责给他读了和他年龄不匹配的书。两种情形让人想起几米的《向左走 向右走》,结局就是,错过。
例如,“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适合六七岁的孩子读,而我足足提前了两年,当时,我还纳闷他为何不喜欢这么经典的书。2010年春节,给他读《爷爷的天使》,儿子哭得一塌糊涂,很明显他不能接受亲人逝去的现实。《活了一百次的猫》也是很经典的书,因为不少专家推荐,哲哲上幼儿园中班时就给他读过。前几天,问他对这本书的印象,他说唯一记得的是,那只猫“湿抹布一样地被捞上来”。
有了前车之鉴,其他的图画书,像《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小鲁的池塘》等,我虽然都买了回来,但却一直放在书架上,等他长大再读给他。
“海豚绘本花园”系列里的图书都很不错,但第一辑中的《我的爸爸叫焦尼》,我也一直没给儿子读。这本书讲了离婚后的母亲带着孩子去看父亲的故事。作者在绘画、色彩上用意很深,经过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讲解,更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伟大。但我一直没给他看,一是没有离婚的打算,二是不想让他去体验家庭破裂后的痛苦,尽管天各一方的父亲和母亲都声称很爱孩子。
孙幼军是个很不错的本土原创图画书作家,他的“小猪唏哩呼噜”系列口碑很好。哲哲4岁时给他阅读,感到他也不是十分热衷,只对唏哩呼噜因太胖掉了裤子、小蛇被作为腰带等比较俗气的细节感兴趣,哈哈笑个不停。至于书中那些友谊、责任等更有价值的东西,反倒没有沉淀下来。另外,书中关于欺行霸市、消极怠工、不守信用等属于成人世界的市侩,显然也不适合教给小孩子。所以,只读了一两本就束之高阁了。
倒是孙幼军的《洋教头手记》、《桃园的大鸡和小鸡》,读着很有意思,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老人坐在跟前,绘声绘色地讲着年少时的趣事。
带领孩子阅读的过程,总感觉在阅读上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像极了格格巫一样的伪劣发明家,常常拿儿子做试验,得出了许多看似正确的结论,其实过程中都是惨痛的教训。
台湾作家汪培珽写过一本书,叫《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书的内容很好,但我对于书名中的“喂”有点异议。“喂”,有太多强加的味道,故事书更多的应该是怀有敬畏和谨慎之心的“献给”。“献给”之前,父母首先要吃进去,进行反刍,然后再给孩子。几年来,愈发感觉,到底哪些书适合孩子,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孩子。孩子不喜欢或没兴趣,不妨先放一放。
最适宜的年龄与最好的书相遇,迸发出的不仅是快乐,还会埋下一颗珍贵的种子。所谓快乐,就像给哲哲读漆仰平翻译的《鳄鱼哇尼》时,听到他肆意的、开怀的笑,看他绘声绘色的模仿。所谓种子,就像给儿子读“神奇的校车”系列后,他对科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就像在路过白石桥附近的机械科学院时,他问我:“爸爸,那里是研究科学的吗?”“是!”“那我将来要去那里上班,我要研究科学!”
说这些时,哲哲的语气异常坚决,从那张稚嫩的小脸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与费曼、薛定谔、玻尔等比肩的科学家。
三、亲子共读的惑与获
如果说在学校,决定教育效果的是师生关系,那么在家庭,最重要的则是亲子关系。而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亲子共读。给孩子读什么?有人聚焦于本土原创图书,有人认为国外作品更有
审美趣味。平心而论,国外的图画书作品历史更悠久,经受了图书市场和家长的检验,确实是首选。但国内也有不错的图画书作家,只是需要深入了解,如常新港的《兔子,快跑》就挺不错,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自立、团结、拯救与亲情等青少年喜欢的主题。
某次在深圳采访,一位资深教研员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要读经,尤其要熟读《三字经》,并指出现在小学生阅读的东西太浅,要加大难度,读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爸爸,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但不会和儿子共读《三字经》,也不会去读那些过于深刻的东西。
而且,阅读,最关键的不是加大难度,而是让孩子产生兴趣,心怀期待。
我喜欢睡觉前,哲哲粘腻腻地倚在身边,打开一本书,然后开始:“从前啊,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我喜欢他听故事时的那股开心劲和享受的表情,也喜欢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喜欢看他情绪激动时涨红得像苹果一样的小脸。
听故事时,哲哲喜欢发问,像冰雹一样常常把我砸得手忙脚乱。例如,读完了一本《神奇校车》,他抛出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次只生一个孩子,小动物怎么能一次生好几个?为什么那么多的动物都灭绝了?为什么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颜色?……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了。
但是,就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一节没有学生提问的课,一定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也肯定不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课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离开课堂。而好老师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心里埋下一探究竟的种子。
后来,我试着面对儿子的提问,而不敢忽略或打压。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问图画书里的人物都说了什么。不得已,我开始施展语言编辑的特长。例如,“巴巴爸爸”系列里的《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人类猎杀珍稀动物,巴巴爸爸一家迎头痛击那段,我的创编如下:“人类说,哇,这么多动物,我们发大财了,那个斑马我要做一件衣服,鳄鱼我要做一双手套,那个毛茸茸的黑球我要做成拳击手套……巴巴伯一听自己要被变成拳击手套,撒腿就跑,边跑边说,我才不要变成手套,要变也要变成口罩,堵住人类乱说的嘴……”编完一次还不算完,他还要再来一次,且不许重复,压力突然变得山大。
后来,孩子让我模拟对话的情形渐渐减少,转而开始像海派清口周立波一样,评论起故事情节的优劣来。例如,《蜗牛的长腿》让哲哲很感动,在为青蛙悲伤的同时,也诅咒起贪吃和坏心眼的国王来:“那个国王应该吃眼镜蛇和蝎子,吃完就被毒死。我要是当国王,天天吃素,而且自己种蔬菜,让小动物快乐地活着。”《狼大叔的红焖鸡》一书让他改变了对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真挺好心的,还能做那么多好吃的。爸爸,其实,狼有时不吃小动物,也做好事。我觉得坏人也不都是坏人,对吧?”
对于《小蝙蝠德林》哲哲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该书讲的是一只蝙蝠颇具个性,别的同伴都是倒挂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总是和别人相反。例如,树梢上的月亮是在脚下,草丛和蝴蝶是在头顶。合上书后,他议论开来:“爸爸,我觉得,小蝙蝠德林的视角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蝙蝠和人类不一样,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欢德林。不过呢,你看,把书倒过来,我觉得自己就站在蝙蝠这边,挺有意思吧。”
那几天,外出游玩,哲哲总是喜欢弯腰把头埋进裤裆里,兴致盎然地看着颠倒的世界。问他在干什么,他有板有眼地说,在学习小蝙蝠德林,还告诉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时间长了有点头晕。
终于,我真切地看到了童心与童书之间的化学变化。
四、在那些经典故事里想起我
同事说,他们亲子共读时,孩子特喜欢把自己编进故事书里,成为 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偶尔,我也把哲哲编进曲折的情节里,但他显然不热衷于做主角,更喜欢以旁观者的角度加以审视,然后评头论足一番:“这个故事啊,我觉得,有点……爸爸,你说呢?”
对此,我只能武断地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有太多的不相似。
不过,我喜欢凡事儿子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有主见,有自主意识,这才是一个人逐渐成长的标志。啃老族与其说是在能力上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如说是在自主意识上有缺陷。于是,读故事的过程中,我总是期待孩子能有所思、有所问。
例如,上幼儿园那会儿,给哲哲读黑川光广的“恐龙大陆”系列。书很不错,插图和故事都很讲究,附在后面的恐龙百科知识也很严谨,没有粗制滥造的科普读物的“破腚(绽)百出”。读着读着,他问我:“爸爸,那种植食恐龙你说是副栉龙,为什么李逸凡和刘兴楠总说什么副节龙啊?”我告诉他:“副栉龙是对的,‘栉’是鳞次‘栉’比的栉(尽管他还没听过这个成语),明天你就告诉他们,‘节’的叫法不对,你的读音才是正确的。”“嗯。爸爸,你真厉害,怎么什么都知道!”
有时,我还会和哲哲就某个论题讨论一番,就像读旁帝“大翅膀”系列中的《小太阳丑八怪》。他认为,丑八怪的父母把丑八怪关进厨房,甚至堵上厨房的门是不对的。我反驳说,前提是丑八怪做了很多让父母心烦的事情,是丑八怪有错在先,不能完全怪父母。他反驳:“孩子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也应该原谅,他们是小孩,有点不懂事嘛。”“小孩子就必须原谅吗?”“当然了,你们大人有时候还犯错呢!”
儿子的一席争辩,让我感觉到真的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他们真的还小。回想自己曾严厉体罚过他,一下子心生无限内疚,差一点儿就像丑八怪的父母一样眼泪汪汪,或者如郭敬明所谓的“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作为家长,的确该换个思维对待孩子。以前总以为给儿子读故事,是单向地类似施舍一样的教他知识。但在亲子共读中,我渐渐发现,阅读也是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读完《沙漠里的动物王国》,我才知道原来火龙果是某种仙人掌的果实,才知道最大的仙人柱能长15米高。读完《想要飞行的小企鹅》,才知道孵蛋的任务原来是企鹅爸爸来完成的,就像海马爸爸长着育儿袋,它们靠唱歌来吸引和辨别自己的宝宝。读了《坏脾气的章鱼》,才知道雄章鱼完成交配是要牺牲第三条右腕的,不过还能重新长出来。还有,章鱼最喜欢钻进小瓶子里,而渔人就是借助这种方式来捕捉章鱼的。
亲子共读不只是教孩子道理,也让成人不断感悟童心,发现童年的秘密。事实证明,在图画书面前,成人往往没有孩子那般深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例如,旁帝的“面具小鸡布莱兹”系列中的《小鸡的一千个秘密》,我就没看懂。其中第550页写着“鸡宝宝最喜欢玩的两项运动,一项是在一根空中绷紧的绳上‘跳小鸡’”,但这些小鸡都跳到哪去了呢?后面没有交代,仔细找也没找到,最后让哲哲帮忙。他前前后后翻了翻,很快在不同的页数指出参加“跳小鸡”游戏小鸡的下落,并告诉我:“这本书跟其他的书有点不一样,每页的画面和文字有点对不上,要跟前面的反复对照着看的,你没发现书里的页都是乱的吗?”一看,在尾页的旁帝和中文编辑电话连线中写得明明白白,原来如此。怪不得都说旁帝是最折腾读者的怪才。
读《小太阳丑八怪》,哲哲也证明了自己出色的观察能力:丑八怪有了朋友之后开始发生变化:最开始呼出的是黑黑的气体,但自从有了小闹钟这个朋友后,黑气渐渐没有了;而且,从太空回来后,丑八怪身边一直有个小太阳陪伴着他。我仔细对照了画面,他果真是对的。
难怪有人说,伟大的作者没有什么能束缚他的想象力。而旁帝无疑是最理解孩子、最贴近孩子、最伟大的童书作者之一,因为他的图画书想象力始终无边盛开。与之相比,我们这些成人不去、不敢,也不愿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一旦遭遇无拘无束的童真,立刻衬出我们头脑里的“小”来。
在哲哲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不能只靠睡前读故事,一是时间太短,讲不了太多,二是阅读题材有限,兴奋过度难免彻夜难眠。于是,平时或周末带儿子外出时,也带上一本书。有段时间,他的游泳课改在长椿街附近的奋斗小学,于是一上地铁就开始给他讲故事,讲完一本也基本到站了。
《松鼠先生和月亮》、《憋不住了,真的憋不住了》、《怪兽出没的地方》、《好饿的毛毛虫》、《月光男孩》、《拇指姑娘》、“贝贝熊”系列等,就是这样讲完的。一次,我带了一本《松鼠先生和第一场雪》。当讲到书中松鼠和熊都没见过雪,只知道雪是白白的、软软的,于是把白色的臭袜子当做雪时,哲哲乐不可支,笑得天花乱坠,以至于整个车厢的人都像看外星人似的看我们,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偶尔,自己周末参加出版社举行的新书发布会,心血来潮,就带着哲哲一起去。采访结束,习惯带他到童书专区转一转。发现他对那些很经典的书,像“丁丁历险记”系列、《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海底的秘密》等不是很感兴趣,拿在手里的往往是奥特曼,尤其喜欢里面的故事、大迷宫、找不同等。找个僻静的角落,两人挤在一起。给他读上几本后,再买上几本。有时候,还没到家,书就读完了。
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倒觉得,书买回家后,随意翻看才享受。更重要的是,我还有一点私心:我希望,长大的哲哲依然喜欢这些故事,或者再拿起这些花花绿绿的图画书时,能想起其中美好的故事,以及我给他读故事的那些美好时光。
终有一天,我将离开哲哲,离开尘世,我希望他能在那些经典的故事里想起我——知道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他。
五、和哲哲一起读《猫头鹰王国》
在老家休假的几天,给哲哲读完了凯瑟琳?拉斯基的《猫头鹰王国》。
15册将近一百五十多万的文字,一字一句地读下来,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回头看甚至生出很强的畏难情绪。但是,因为哲哲喜欢听,这项“艰难的工程”最终还是完成了。
《猫头鹰王国》是一部讲述猫头鹰世界的奇幻小说。在小说中,它们和现实中的人类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也会做梦,有勇气,有拌嘴,也常常退缩。其实,以赛林为首的精英团队求生历险、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史诗。透过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情节,一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史便悄然浮现于眼前。
也许这就是哲哲被这套书牢牢吸引的原因所在吧。
读到埃夫加的保姆蛇嘎嘎,为了一口宾格汁而背叛了冰爪同盟,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哲哲咂咂嘴,品评道:“哎,实在太不值得了。”同时,对叛徒的蔑视与仇恨溢于言表。在“海盗们的巢穴”一节,北方王国的海盗很愚蠢也很无知,他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爸爸,你说,为什么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呢?”反问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啊,这些人啊,走过的地方太少,眼界太窄,太容易满足了,就像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所以什么都不知道,总以为自己最厉害……”
有人说,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硬性灌输,唯有渗透才有效果。我愈发感觉,猫头鹰的故事其实是很不错的德育题材,胜过任何说教。
当主人公赛林带领精英团队去北方王国寻找援兵时,一开始没有得到冷霜喙、幸运之师,以及基尔蛇的帮助。哲哲露出一筹莫展的表情,歪着头问我:“爸爸,你说赛林他们为何不把保姆蛇们也武装起来呢?”“它们啊,一直都是做家政的,平常都是扫扫地,做做饭啊,怎么能打仗呢?”“爸爸,谁说只会做饭的人不能参加战斗了,这可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呢。动物和人一样,其实都有很多潜力的,只要去挖就行。”
“潜力”一词从他的小嘴里蹦出来,别有一番味道。
不时地,哲哲也秀一下童真。有一章写道,嘎嘎喝了一杯宾格汁。他也抿抿嘴唇,做出一种垂涎欲滴的表情:美味的宾格汁啊,我也想喝一口,上帝啊,给我一杯吧。
“精英四人组”里,灰灰是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家伙。这只大灰猫头鹰喜欢一边唱歌一边攻击敌人,扰得对方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每读到大灰参加战斗的文字,哲哲喜欢自告奋勇地表演,有时扮演灰灰,边唱边抡起小胳膊。有时扮演被灰灰攻击的对象,先是小肚子起伏不定,横眉竖目,表示很生气;接着怒眼圆睁,愤怒指数直线上升;然后五官扭曲,张牙舞爪,表示愤怒到极点;最后目瞪口呆,小腿一蹬,倒在床上。偶然还高高跳起来,倒在床上,手脚乱踢几下之后,一动不动。对之的解释为:在空中战斗的纯族猫头鹰被气昏过去之后,又落在地上被摔得OVER了。
许是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描述“死去”一词时,哲哲常常用“OVER”来表达。
“精英四人组”申请援兵的路上,路过一个叫黑禽岛的地方。哲哲不认识这个“禽”字,求教于我。我告诉他,这个字念qin,二声,像鸡、鸭、鹅都属于家禽。还没等我解释这个字的引申义,他做恍然大悟状:“我明白了,禽啊,你看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是一个‘离’字,就是说离人不远的东西就是禽,鸡、鸭、鹅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甚至每天都吃嘛!”
我很惊讶哲哲的解释,幻想着如果他有再多一些此类感悟,估计可登陆央视百家讲坛啦。
类似的独到见解随处可见。读到“埃夫加用那层透明的薄膜清理了一下双眼,这层透明薄膜使猫头鹰可以清理掉可能影响视力的东西……”哲哲评论曰:“这一点跟青蛙有点像呢。爸爸,你说许多动物怎么会有如此相似的功能呢?”
这个问题我也无法准确回答,也许五万年前,两者就是一对亲兄弟,也许眼睑的作用天生如此,也许大自然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一脉同源、息息相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哪天哲哲被问及“猫头鹰与青蛙有哪些共同点”一题,他能用他聪明的小脑瓜,找出答案。
但有些问题注定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
刚开始读这个故事时,哲哲就问我,昆郎为何要加入纯族。我以为读到最后能知道答案,但事实是,凯瑟琳?拉斯基公布了昆郎杀死弟弟或父母的原因——这是加入纯族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很像凯文?培根主演的一部电影《死亡判决》,但加入纯族的动机直至文尾也没有点明。
同样没有答案或无法说服哲哲的,还有关于死亡的问题。在书中,作者用了很多的文字来描述珈瑚王国采集队队长思趣的死,并明确说明了死亡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哲哲反问我:“那为什么有的动物能活很多次?”“瞎说,哪有这样的事?”“就像那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真难住我了。那是很著名的童话,但题目显然更容易误导人。于是,语重心长地跟他讲生命的来源与特征,也不知他是否真的明白了。
转而,哲哲的兴趣点又回到妮拉与昆郎的那个蛋——于月食之夜孵出的蛋预示着英雄或邪恶的重生,对猫头鹰王国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爸爸,我有一个好办法让猫头鹰王国永远和平。”“什么好办法呢?”“用妮拉的蛋做人质啊,这样纯族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这个办法很好,与秦王将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去赵国做人质异曲同工。看来哲哲很有战略家的潜质,尽管他没有读过《史记》或《战国策》。
读故事的时候,逮到合适的机会,我就给哲哲普及一下科学知识。例如,在图拉拯救被海盗关押的吉菲时,他说:“这些爱慕虚荣的鸟太特别了,他们在外边放上镜子,这样他们从西边飞进洞中时就能欣赏到自己……”我告诉他,只有人与猴子才知道镜子里的影像是自己,其他的动物都不知道,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爱思考。
“爸爸,这个我知道,纯族的将军阿莫说什么,梦想都是熊屎,我们不做梦,也从不思考。其实,他们活得一点也没意义,圣灵枭的猫头鹰不思考,所以被纯族打败了,但纯族也不爱思考,所以被珈瑚王国的猫头鹰打败了。我看啊,不思考就不会成功。”说这些时,他一脸严肃。那严肃的表情很像小说中的赛林——一个由懵懂逐渐走向成熟的孩子。
突然感慨,哲哲真的长大了。
六、有关阅读的成长片段
1.像大卫?威斯纳一样疯狂
造型
给哲哲讲科普书《蝴蝶妈妈的承诺》,读蝴蝶和蛾子的区别。
读完后,哲哲现学现卖,把姥姥叫过来,做了一个动作:蹲在枕头上,屁股上翘,两手后展,白鹤亮翅一样,问姥姥:“你说我现在是什么?”姥姥说不知道。他两只手又合在一起,停在后背上,眼睛微闭,又问:“现在我又是什么?”姥姥还是不知。
哲哲一声叹息:“这都不知道?两只手打开的是蛾子,因为蛾子休息时翅膀是打开的。合上的是蝴蝶,因为蝴蝶休息时翅膀是合上的,我闭眼睛就表明蝴蝶在休息。知道了吗?”“知道了!”姥姥说,“哎哟,跟你一起真长见识。”
这一知识经过哲哲的诠释,让人终生难忘,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这么教,学生想必都会成才。
发明
如果说科普书增加了哲哲的知识储备,那么故事类图书无疑点燃了他的想象力。
意大利作家杰罗尼摩?斯蒂顿的《老鼠记者》就是一本非常有想象力、具有冒险精神的优秀童书。这天,读到《环保鼠勇闯澳洲》一篇。书中介绍达科他?活力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也是一名发明家,并列举了他的伟大发明。哲哲看了,心血来潮地也要搞发明。我告诉他,发明是需要智慧的,而且很辛苦,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失败了一千多次才成功的。
“爸爸,你要相信我,我也能发明的。”“那你说说你想发明什么。”“很简单,就说咱家的电视吧,我的发明是不用遥控器。”“那你用什么?”“用声音,我对着电视大喊‘换成中央五套’,电视就出现你爱看的篮球节目。我说我要看卡酷动画,电视就转到65频道。我说我不想看了,电视就自动关机。怎么样,很酷吧?”
哲哲的想法让我很惊讶,他太有想象力了,希望他能早日发明出这样的电视。
感动
参加出版社的新书发布会,拿到了一本韩国作家黄善美写的《走出院子的母鸡》。觉得书不错,回家的路上便开始给他读。
读到月芽被赶出鸡舍,无家可归时,哲哲眼含泪花,无比伤心,让我有点不忍心继续读下去。后来,又给他读《列那狐的故事》,读到“列那叼着野鸭就往森林里跑”,哲哲不干了,略带哭腔地说:“不许吃小野鸭,它是月芽的好朋友,月芽就这一个好朋友了。”我赶紧发挥瞎编的功夫,说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候,农场主突然出现,救走了野鸭,他这才破涕为笑。
童心伤不起。不过,好奇的是,哲哲不知道此野鸭非彼野鸭吗?
阿柑
《淘气的阿柑》是在西单图书大厦参加出版社新书发布会的时候顺便买的。
至于买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哲哲和阿柑很相似,都非常调皮而可爱。阿柑的故事,他听得都很入迷。因为字数不多,他每次都要我多读几页,于是两天就读完了。读完,他罗列着阿柑给弟弟起的各种绰号:大头菜、菠菜、萝卜头、小豌豆……边说边笑,品评道:“爸爸,我发现啊,这个阿柑跟小淘气尼古拉有点像,都很不老实,经常给人起绰号。”“你觉得这好不好啊?”“有点不太好,但阿柑没有恶意的,再说这是孩子的天性。”“那你喜欢这本书吗?”“当然喜欢了,爸爸,你多给我读这样的书吧。”
实际上,我一直在寻找这种适合他阅读的童书。我希望他的童年里有尼古拉、弗朗兹、夏洛、路易斯、米来、劳拉、艾丽、绿绿这样的朋友,始终被爱与童真温暖着。
听故事
有意思的是,讲阿柑的时候,哲哲特意找来了几个“小听众”。
因为喜欢《保卫萝卜》的游戏,哲哲放学后在家里画了很多游戏中的角色,并涂上色彩。对照游戏里的造型,会发现一个个都很神似。
开始讲故事时,他很认真地把小章鱼、星星侠、磨叽阿庆甚至便便侠(如果不知道这几个人物,赶紧补习一下《保卫萝卜》)等放在身边,按照他的喜好程度,从远到近一一排好,美其名曰让它们也听好听的故事,学学知识。
讲完故事,我故意问小章鱼:“你说说,刚才的故事讲了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哲哲就学着小章鱼的声音,嗲嗲地,娓娓道来。偶尔有回答不出的问题,他就嘿嘿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批评星星侠:“你刚才怎么没有认真听,下次要注意啊!”
这个家伙,真是个小精灵。
哈利路亚
许是这些美妙的故事释放了哲哲内心中狂放的天性。
一天下午,带哲哲去北京三中上游泳课。天气很好,路上不由自主地哼起《哈利路亚》。熟悉了旋律后,他也开始自编自唱:“大青蛙呀,坐着荷叶,满天飞呀,吓得狗呀,撒腿跑呀,啊跑呀,啊跑呀,啊跑呀……”刚开始没明白他唱的是什么,不一会儿反应过来,原来是那本很经典的《疯狂星期二》。于是,一起跟他唱:“看见池塘,跳进去啊,第二天啊,一群猪啊,开始飞呀……”
路上,尽是肆无忌惮的歌声。那一刻,我们和大卫?威斯纳一样,都很疯狂。
2.“眼泪是自己掉下来的”
不是那个飞利浦
吃完晚饭,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休息,电视里播放着飞利浦电器的广告。
我告诉哲哲:“飞利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公司之一,总部在荷兰,公司创始人的名字叫飞利浦……”还没说完,他自信满满:“我知道飞利浦,不就是《高空走索人》里的那个人嘛!”“不对,在世贸大厦走钢索的那个叫飞利浦?帕特,飞利浦电气的创始人是杰拉德?飞利浦。”
哲哲的答案虽然错了,但说明他的记忆力很好。美国作家莫迪凯?葛斯坦绘的《高空走索人》我只讲了一遍,没想到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这也说明,经典图画书有着恒久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
别去儿童图书馆
休息够了,开始给哲哲读弗朗西斯卡?比尔曼的《吃书的狐狸》。
讲到“但是,狐狸先生是谁?他可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早就盯上了一座房子,哪里的书多得数也数不清……”我停下来问他:“你知道这座房子是哪里吗?”“知道,是图书馆!”过一会儿,哲哲喃喃自语:“狐狸先生可千万别去儿童图书馆啊,那里的书都是我爱看的,吃光了我就没的看了。”
哲哲很在意读书,这一点让我很高兴。
眼泪自己掉下来
图画书很快读完了,又拿起《窗边的小豆豆》。哲哲很喜欢那个跟他一样不爱上学只爱玩的小豆豆。读到小林校长耐心倾听小豆豆讲述自己的故事那段,哲哲很感动。也许有所共鸣,他眼含泪花。我做出夸张的表情,直盯盯地看着他:“啊——连这都能让你感动得流泪?”“才不是,我只是一眨眼,眼泪就自己掉下来了,根本不关我的事。”
我突然感觉,哲哲的心是如此纯真,真不该拿他的感动开玩笑。
父爱
让哲哲感动的还有常新港的十二生肖故事之《土鸡的冒险》。
土鸡的爸爸被黄鼠狼叼走后,身上没有半片羽毛、瘦骨嶙峋地回来。因为喉咙被咬破,无法与小土鸡说话,更无法表达对孩子的想念。但它每天站在篱笆上,让孩子明白打鸣之于公鸡的深远意义。
鸡爸爸的那段心里独白,我读得很轻,哲哲听得也很专注。听到最后,他明显很动情。其实,常新港的文字也深深打动了我,那种含蓄的父子之情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的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爱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山,是海,是对下一代深切的毫无保留的付出,是注视着孩子渐渐长大。我想,父爱,最要紧的还是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一段旅程、一辙印迹吧。
3.最美的文字,最美的心灵
最美的文字
常新港的小说读了好几天。合上书后,哲哲开始了“猫头鹰王国”系列的征程。
一天晚上,读到赛林带着小伙伴灰灰、吉菲逃出圣灵枭孤儿院,和掘哥一起前往传说中的瑚尔海。哲哲专心致志地听着,完全进入了状态:“交替之夜来了又去,当白天来得更早、黑夜变得更长的时候,珈瑚巨树上的猫头鹰都开心极了,因为黑夜才是他们喜爱的时刻。他们在长长的白天睡觉的时候,炎热笼罩着他们,时间过得是那么慢,慢得像一条懒惰的毛毛虫在爬……”
哲哲很喜欢这句话,反复说,作者写得真好,简直是太好了。问他好在哪儿,他说:“你看时间慢得像毛毛虫在爬,多形象啊,说明炎热让人很无聊,猫头鹰们都希望快点结束。”发现他不仅对自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对文字也有与众不同的敏感。记得《土鸡的冒险》里的一句“仿佛看见自己的童年从蛋壳里爬出来”,也让他唏嘘半天。
我越来越感觉到,给儿童最美的文字,便可以看到最美的心灵。
膝盖
哲哲很爱《猫头鹰王国》,痴迷到凡是跟猫头鹰,跟鸟有关的事情,他都开始刨根问底,一探究竟。
某天,他问我:“爸爸,你说,为什么鸟不会走路,只会跳?”“因为鸟没有膝盖吧?”“不对,鸟是有膝盖的。我觉得吧,鸟只会跳,就像赛林他们,是因为鸟的膝盖是向后弯的,而人和哺乳动物的膝盖都是向前弯的。”
哲哲说得很有道理。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不如一个孩子。
品位
巧合的是,学校放了一段《猫头鹰王国》电影的片段。其他小朋友都不太喜欢看,强烈要求老师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唯有哲哲看得聚精会神。
哲哲喜欢《猫头鹰王国》的视频,是因为他喜欢这个故事。凯瑟琳?拉斯基的同名小说他已经快读完,他每次都要听3集以上。问他:“你对其他小朋友要求看喜羊羊怎么看?”“他们啊,他们的品位太差了,太幼稚,太无聊,太……”哲哲一脸严肃且有愠色。
有人说,经典书籍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位,果然不谬。
差别
第二天,专门找来《猫头鹰王国》的电影给哲哲看,提出要求是看完电影要找与小说之间的不同之处。没想到,哲哲接连找出了11个不一样的地方。
电影中昆郎和赛林从树上一起掉下来,而在书中赛林是被昆郎推下去的。
电影中妮拉(注:昆郎的妻子)出现在圣灵枭,而书中是出现在银纱森林。
电影中赛林先遇到掘哥然后遇到灰灰,而小说中正好相反。电影中林伯被妮拉杀死了,而小说中林伯是被斯嘣杀掉的。
电影中昆郎是被火烧死的,而小说中昆郎是被赛林杀死的。电影里阿莫将军是被赛林杀死的,而小说中是被滑妞杀掉的。电影里没有出现冰封海峡。
电影里也没有出现化名为“雾”的红藤,更没有她向白伦和白兰汇报纯族大举进攻的事。
……哲哲将来可以当影评家了。
4.每个细节都印在心里
歌佬炭火
十月底,天气转凉,我还带哲哲去北京三中游泳。
从三中游泳馆出来,由于没有穿棉衣,哲哲觉得有些冷,我让他从后面抱住我。走了两公里,问他还冷吗,他很大声地说:“爸爸,不冷了。”我很高兴:“你抱着我,是不是就像怀里抱着一个热水袋?”“我觉得啊,不像热水袋,而是像爆砰火焰!”爆砰火焰是《猫头鹰王国》里边缘之地的火山喷发出来还没有落地的岩浆,温度很高,但却是猫头鹰制作战爪的必备燃料。
听了他的评价我很高兴。过了一会儿,哲哲又言:“爸爸,我说错了,你不像爆砰火焰,像歌佬炭火!”歌佬炭火是唯一的、最炙热的并拥有神奇魔力的爆砰火焰。
此评价让我的高兴再次升级。但愿在哲哲的心中,我永远是那块珍贵的热石头。
久国
《猫头鹰王国》最后三本终于出齐了,赶快买了来,给哲哲读。
讲到《久国》时,哲哲听得非常专注,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故事中出现了第六个猫头鹰王国,那里的猫头鹰还都是蓝色的,就像《少年派之奇幻漂流》一样,很有奇幻色彩。第二天,哲哲很开心地对我说:“爸爸,我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久国了?”“为什么?”坦白说,读书的时候,我只顾着读字,对内容并没有太深的思考。“爸爸,你知道吧,久国的猫头鹰不是蓝色的嘛,而且他们的寿命特别长。生命长久,所以叫久国啊!”
哲哲终于看出了门道,我越来越佩服他。
大战
终于给哲哲讲完了凯瑟琳?拉斯基的“猫头鹰王国”系列,如释重负。
15本书,150多万字,不知道在他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精彩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多少印记。
没想到的是,听完故事,哲哲问我:“爸爸,你说猫头鹰王国一共发生过多少次大战呢?”心里念叨着,圣灵枭之战、一指大师被围困之战、与昆郎的决战、绝地之战、珈瑚巨树的烽火夜之战、与妮拉和强哥的决战,一共应该跟NBA的总决赛一样,是7场。
没想到,哲哲反驳我:“不对,爸爸,圣灵枭之战规模很小,偷蛋贼其实没怎么反抗就被纯族消灭了。这个不该算的。那个冰霜王宫大战,就是艾林爵士进攻西弗王后应该加进去,规模挺大的,更重要的是,写得很好,很吸引人。”
原来他看得比我明白,每个细节都印在他的心里。我再次感慨,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在上面涂涂抹抹,写写画画,没准哪一天,白纸就焕发出闪亮的光彩,成为一张流传千古的名画。
广告
《猫头鹰王国》告一段落后,我们开始读世界文学大奖小说,先选了一本《波普先生的企鹅》。哲哲很喜欢这个故事,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他依然沉醉其中。
正读着,哲哲利索地下床,我以为他不喜欢听了,便打算合上书睡觉。谁知他穿上拖鞋,回头冲我一笑:“我去上趟厕所,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更精彩。”
那张小脸满是灿烂,像极了曹文轩笔下油麻地里盛开的葵花。在我心里,如果将这张小脸作为广告形象,应该是很打眼的吧。
5.“为什么他们手里的书不一样”
听故事
孩子妈妈出差。几天来,我没把孩子扔给他外婆,而是抽时间自己带。接送上下学、去游泳、辅导作业、讲故事,上学之外的时间,我俩几乎形影不离。
一天,和同事约好打台球。抢十的比赛,战况比较激烈,晚上快十点才到家。到家后,本以为哲哲已经睡着了,哪知一进家门,发现他还坐在床上翻书呢。
“宝贝,你为什么还不睡啊?”哲哲说:“你还没给我讲故事,你忘了答应我的事了?”“没有,没有!”我赶紧拿出梅子涵主编的《中华民族奇幻故事集》,讲了两个少数民族后,才看着他倒向一边,眼皮沉下去,慢慢进入梦乡。
那一晚,我一直没睡着,反思自己的错误。
草莓山
霍贝尔曼的《草莓山》也算是文学名著,文字通俗、简单,写的都是孩子之间的趣事,哲哲一下子就沉浸其中,成为忠实听众。开篇部分,主人公艾丽因为听说全家要搬到草莓山,兴奋不已,以为那里真的是漫山遍野结满草莓,但结果却只是一个街名而已。
听到描写艾丽心里懊丧的文字,哲哲发表看法:“其实没必要伤心的,就像芝麻街不一定有芝麻,北京金隅也不是一条金鱼一样。”
“那爸爸是名副其实的好爸爸吧?”“也不一定,你还打过我呢?”“什么时候?”“喏,我3岁的时候,还有5岁的时候,因为不游泳,你就打过我。”
后悔问了一句多余的话。只好费劲口舌解释为何动手,直到说服哲哲为止。原来,你的好、你的坏,孩子门清,都记在脑子里。
蛋蛋学校
2013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参加了“蛋蛋学校”系列的新书发布会。
哲哲一拿到刚出的4本新书,特别高兴,自己先翻了一遍,随后央求我给他读读这套宋海东创作的“本土原创版神奇校车”。不得不承认,这套书确实不错,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知识细节,都很讲究。
周末,带哲哲去紫竹院公园滑冰的时候,路过游乐场,他指着一个蛋形设施,问我:“爸爸,你猜它像什么?”“像什么,就是一个玩具啊?”“不对,你看它多像太极龟的蛋蛋飞行器啊!”然后,还凑近摆出剪刀手,让我拍张照,作为纪念。
又一本好童书融入了他的生活,真好!
不学妈妈
台湾汉声出版的“中国童话”系列,讲的都是很精彩的中国传统故事。我忙的时候,哲哲妈接着读。比较痛苦的是她的中文底子太差,“破腚(绽)百出”。例如,讲《黄帝与蚩尤大战》时,“蚩尤”被读成了“蛮尤”。“黄帝又到东海杀死了一只叫夔的怪兽”,哲哲妈索性偷懒,读成了“杀死了一只很可怕的怪兽”。“黄帝找来自己的女儿女魃”中的“魃”读对了,
刚想夸奖哲哲妈一句,她坦陈,是蒙的。
后来问哲哲怎么看妈妈识字不多的问题,哲哲说,不学妈妈,不认识的字我就去查字典。我暗自佩服,他有着不错的学习方法。
区别
给哲哲讲《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讲到三月份的一集,是《黑夜里勤学的孩子》。故事中罗列了凿壁借光的匡衡、囊萤照书的车胤、雪夜读书的孙康等,意在勉励小朋友勤奋学习。
读完了一集,刚要往下继续读,哲哲问我:“爸爸,你说,为什么前面故事里的匡衡看的是竹简,而后面故事里的车胤和孙康看的是书呢?”这个发现让我很惊喜,没想到他这么用心,引导他:“那你猜猜看,到底什么原因,是他们故意的吗?”“不是,我觉得,前面的故事发生时可能还没有发明纸,而后面的车胤那时候纸已经发明出来了。”
回答得太精彩了,可以给满分。于是,我仔细地给他讲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他听得很认真。其实,所谓教育,就是引导,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做到了这些,教育就能成功。
还是区别
“中国童话”系列读完后,给哲哲读“小小孩”系列的《西游记》。其实,哲哲对“小小孩”系列的名称总是嗤之以鼻,觉得自己是大孩子,不屑于看小小孩的书。一天,我问他:“你说,唐僧的三个徒弟有什么相同点?”本义是希望他说出“悟空”、“悟能”、“悟净”,都带一个“悟”字,属于悟字辈的。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一是他们都很丑,二
是他们都有武器,三是他们都爱杀人。
这个回答让我很震惊,哲哲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起他的深刻来,我的想法却相当肤浅。的确,周星驰版《西游?降魔篇》里的三个徒弟,都爱杀人,而这似乎也是真实动物的常态。我总说被孩子教诲,果然哲哲又给我上了一课。
狗小说
读完了该读的故事书,手里一下子没有了合适的题材,于是翻出来有点专业的《朗读手册‖》,因为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虽然都是节选。
以动物为主题那一章,读完《小鹿班比》后,我问哲哲:“你说,在动物小说里,哪种动物描写得最多?”他沉吟片刻,学了一声狗叫。我向他竖起大拇指,答对了,还挺聪明,并让他举例再证明一下。没一会儿,一个个答案冒出来:《城里狗乡下蛙》、《大嘴狗》、《变身狗》、《小狗栗子球》、《傻狗温迪克》、《流浪狗之歌》……让我很惊讶。
接着,哲哲又说:“爸爸,还有啊,《我永远爱你》其实也是写狗的,还有《玛蒂娜》里也有一个叫球球的小狗。对了,还有一个叫黑狗什么的,也讲的是狗的故事。”然后,他从书架上翻出黑鹤的《黑狗哈拉诺亥》。
这本书因为还不适合他的年龄段,一直没有给他读,但他好像知道这本书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等着他。也许,人生的一大幸事之一便是与好书相遇吧。
家庭小说
动物小说的前一章是家庭故事。讲的都是比较温馨的故事,如《亚历山大》、《波普先生的企鹅》、《朱
丽安讲的故事》、《任性的娜迪亚》等。哲哲听得很入迷,讲到娜迪亚听信父母的玩笑话,把刚出生不久的弟弟送给别人时,他哈哈大笑,觉得小孩的想法很有意思,跟自己一样也爱异想天开。
跟哲哲讲我的新发现:“宝贝,你发现没?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没有爸爸或妈妈,有的甚至是孤儿呢!你看,《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是跟叔叔婶婶生活的,《长袜子皮皮》就是孤儿,《红发安妮》也是出生3个多月就成了孤儿……”“爸爸,你说的也不全对。我发现啊,缺少爸爸妈妈的孩子的故事大多数是奇遇和历险的,因为没有人管他们,所以啊,他们有机会去外面探险。而有爸爸妈妈的,一般都是比较快乐的故事,你看弗朗兹阿柑啊,米丽啊,玛蒂娜啊,贝贝熊啊,他们的生活多有趣、多好玩啊。”他巴拉巴拉说了一溜儿童文学中的人物,让我惊讶到目瞪口呆。
美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曾经写过一本《阅读的力量》。在哲哲身上,我着实看到了那种强大的力量——不仅仅是诸多美好的记忆,还有对生活与事物的深度思考。
萧袤的知音
给孩子讲《驿马》时,教室里安安静静的。
“青杨是一匹驿站的马。小时候,青杨经常听爸爸妈妈说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儿,天蓝得像缎子一样,云白得像牛奶一样;河蓝得像宝石一样,羊白得像云彩一样。它,就是楼兰……”这本书我读过很多遍,每次读都觉得萧袤的文字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传达出一种粗犷而夺人心魄的美。
记得前年刚买这本书时,给他读过一次。后来问哲哲,第一次读和这次课堂上读的,有什么区别。他歪头想了一会儿,说:“第一次读,我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故事很好听。今天听你读啊,觉得这个故事很深刻。”“怎么深刻呢?”“我觉得啊,人类要保护环境,要不很多地方都会像楼兰一样,Game Over了。”“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故事,你会选择哪一个?”“追求梦想——我觉得《驿马》是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尽管最终的梦想让人很难受。”说完,他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
我很佩服一个7岁孩子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知力。如果萧袤听了这话,想必也会引以为知己吧。
……
展开
——窦桂梅(北京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正是诞生在一个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这样一份真挚的欢乐和爱,赋予了书中的教育论说以一种动人的温度,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客观地总结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规律,而是一位全情投入的父亲在向世人展示自己与孩子的彼此教育与共同成长过程。
——方卫平(作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
★读这本书,我觉得,贵勇就像一株静静立在孩子身边的树,理性而有智慧。每个孩子都会是整个世界,你不可能不关注他,但你不必让他知道你的关注,更不要逼使或代替孩子去做他并不想做的事。依据常识,不为物所役,不给孩子灌输所谓的“成功”,让孩子自由地呼吸,享受生命的快乐,——贵勇做到了。
——吴非(杂文家)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每一个关键词都蕴藏着童年的秘密,照亮了孩子成长的岁月,揭示了孩子成长的密码。我们从中看到了温情,看到了爱,也看到了智慧,看到了家庭教育无限丰富的可能。这本书摒弃了枯燥的说教,如此生动,又如此温暖。
——闫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阅读这本书中的文字,总是不自觉地还原出一个个温馨画面,父亲与儿子,成人与儿童,相互发现,彼此欣赏,共同成长。职业的特点,使得作者视野开阔,分析透彻;父亲的身份,则赋予作者温情的笔触,用心的运思。今天,怎么做父母?这本书给我启发,更给我感动。
——周益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著名阅读推广人)
★每次读爸爸和小伙的那些成长趣事,我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父子一起畅享成长的快乐,真是中国版的《父与子》。人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完此书,面对现在的“男孩危机”,面对着那些需要拯救的“男孩们”,你一定会如我一样感叹: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王艳芳(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真实、质朴、纯净,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及时而真实的记录,随心而发的慨叹与反省,只有切切的父子情在笔端飞泻,浓浓的爱意在字里行间流淌,育人的技巧与智慧在一个个场景中彰显……怎样的爱才是真爱才算会爱?亲子之间如何交流?本书从教育人的视觉、媒体人的嗅觉、家长的触觉,为你打开一扇破天的窗,撑起一盏明亮的灯,解开心中的结与惑。
——王丽君(四川省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与其他很多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家庭教育著作不同,张贵勇的这本书讲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非常具有现场感,读来更加亲切。作者在学做父亲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边记录,总结出了 9个关键词,并对每个关键词进行了具体生动的解读。尤其是记录孩子成长的片段,原生态地还原了一幕幕教育场景,更让人体会到他的用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用做事业的心态来培养孩子的,在做好教育记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好爸爸,做到了家庭事业兼顾,这在当下孩子教育中“父亲”普遍缺位的情形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用心做爸爸,和孩子一起出发,培养孩子一起成长。同样作为爸爸的我,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相信很多父母都能从这本鲜活的家庭教育手记中汲取家庭教育的智慧。
——刘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