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竞技体校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做出补充说明,选择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的附属竞技体校为案例进行分析,对上述几所学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表现出来的特色进行总结概括。
5.3.4.1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
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是最早创建的竞技体校,办学历史最长,竞技体育成绩最突出的一所学校,新时期下,随着北京体育大学办学目标的定位与要求的改变,其附属的竞技体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
200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2001)15号文件提出:把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只保留这一所大学,其他直属院校下放到地方,由中央与地方共建。这个要求更加明确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办学方向和任务。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2005)在总结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对“三结合”进行了较为深入地阐述。认为:(1)体育院校必须依照行业办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改变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的现状,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直接为体育主战场服务;(2)体育必须与教育结合,只有通过竞技运动和教育的结合,通过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准、专项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体育院校办出特色的平台。
在此思想指引下,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院校化、训练基地化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训练工作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建立起系统的从初中生到研究生“一条龙”的训练、学习、培养体制,通过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准、专项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教训结合,同时合理项目布局,运动成绩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学训组织:亦读亦训,依托体育高校科学研究实力科学、高效训练,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文化课教学上:学习时间的制度保证,针对性的教学,弹性学制。
1987年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内涵包括:(1)发展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是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和人类的全方位的健康向上过程;(2)系统性:发展涉及所有的领域和范围,是整体的协调和互相推动,不是局部的,也不是一方的发展损害或障碍另一方的发展;(3)平衡性:涉及所有的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其适用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这一领域。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模式以及业余训练模式在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同时,相对忽略了运动员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代价,障碍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运动员退役后,其职业选择面临着重重困难。而附属竞技体校“亦读亦训”培养模式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它符合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中小学选材招生开始直至大学,经过长期不断的系统训练,体育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由于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更有利于教练员有针对性地制定多年系统训练任务和计划。年轻新入校的队员也能在高水平运动员的示范作用下,耳濡目染,对其运动水平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竞技体校的人才培养突出了以教学训练为中心,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把“有文化”和“高水平”两者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训练的关系,以运动员为本,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