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父母课堂·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
3.关于“哀”
悲哀是结束的能量。
失去一样心爱的东西或者和亲近的人分离,孩子自然会产生悲哀的情绪,悲哀代表着曾经的一些经历就要结束和过去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告别经验,人只有告别了过去,才可能真正活在当卜-和未来。如果我们不懂这些,总是立刻切断种种悲哀的感觉,想要把它们忘记,结果只能将这种情结隐藏起来,直到碰到其他类似的事件,曾经的感觉又会加倍地重复出现,那些过去的情结依然影响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于是人的年龄越大,活得越沉重,因为背着太多过去的感伤和疼痛。
在关系当中,悲伤孕育了大量的慈悲和善良,它让人与人之间的心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起跳动。
一个困家和团体如果没有悲伤,就没有凝聚力。汶川地震的时候,13亿中国人都在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还有很多人自发去当地进行援助,原因就因为悲恸。
同样,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悲伤,就没有彼此的支持,没有同理心,这个家庭就缺乏亲密度。
孩子对父母说:“我心爱的玩具丢在公园里了!”父母也许会对他说:“哎呀,多大的事情,不要难过,再买一个就好!”孩子摔倒了,碰疼了,父母也许会对他说:“不要哭!男子汉大丈夫不怕疼!”“别哭,哭r就不可爱、不好看了!”
如果你是那个难过的孩f,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你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呵护、被帮助了吗?
当孩子感到悲伤和难过时,父母往往出于好心想帮助孩子大事化小、希望孩子快乐,但是做出来的结果,却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贴心地理解他的感受,或者觉得父母不愿意关心他、和他探讨这件事情,又或者认为父母根本就看不起、不愿意尊重他的感受。于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难事,总是不敢轻易和父母倾诉,父母也就失去了了解孩子想法和需要的机会。
这样父母越是想要帮助、支持孩子,孩子越是远离父母。
父母在教导孩子:“哭鼻子是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许哭!”于是父母连孩子哭的行为和悲伤的情绪一并否认了。孩子会认为,难过和悲伤是~种不成熟的表现。于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仅不允许自己随意表现出难过,甚至不允许自己难过,导致情感慢慢僵化,缺乏同情,难以找到感动的感受。
重新看待孩子的内在需要,允许他内在的隐形人呈现,给予适当的陪伴和体谅,孩子的内心就容易得到恢复。当孩子的悲伤被允许时,他的慈悲心就开始成长。人总是因为自己曾经痛过,才会更加疼惜他人。
悲哀还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能量。
我发现,那些整天嘻嘻哈哈的人,很难在某种领域走得非常深入。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政府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各种行政、技术高管,往往在性格中都会带着某种淡淡的忧思。甚至那些抑郁症和狂躁症患者,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感知比一般人都更加深入。
悲悯之心让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停在这个感觉中,去寻找伤痛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
展开
学会如何表达爱、如何兼顾爱的教养是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习的。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仅仅有教导也是不够的,父母要学会在每一件小事中建造和谐有爱的引导。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戒掉爱中的伤痛,营造亲密的家庭氛围,更加有效地引导孩子正向成长,培养出自信、自尊、助人又爱己的优秀孩子。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本书的目的。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