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星际航行概论》出版。钱学森在中共中央的《红旗》杂志上发表《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之后,又相继发表《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工作》、《论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问题》、《聂荣臻同志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科学技术研制工作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等学术文章。
5月6日,冯·卡门逝世。钱学森闻知,甚为悲痛,他发去唁电:我深为遗憾地获悉冯·卡门先生去世的消息。但是,我认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将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更加欣慰地看到他对科学的贡献得到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的承认。
1964年,钱学森53岁。2月6日,毛泽东请钱学森、竺可桢、李四光到中南海,在他的卧室进行亲切交谈。钱学森向毛泽东提出,先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小组,准备研究一下防弹道式导弹的方法、技术途径。毛泽东说:“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这里,钱学森明确提出研制反导弹的思想,而且与毛泽东达成共识。不过一个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一个是从哲学的角度。
6月29日,在中国酒泉,钱学森指挥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射程1000公里)发射成功,它标志着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关于导弹的研制任务提前完成了。
“东风二号”研制和发射成功后,按中央指示,第五研究院党委决定,由钱学森负责制定中国导弹事业的长远规划。300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和设计、生产、使用部门人员参加了讨论,在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出了1965-1972年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10月16日,在罗布泊地区,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原子弹,震撼了世界。由于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出现,历经13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松判断中国至少在10年之后才可能有导弹核武器。而正是在这之前,聂荣臻于5月召集研制导弹和研制原子弹的两条线领导人开会,就定下了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思路。随后,提出了“两弹”结合的试验设想,中央决定由钱学森负责两弹结合方案论证小组,进行研究设计。仅仅一个月,钱学森就向聂荣臻提交了“两弹”结合试验初步方案。12月21日,钱学森领导的小组,正式向国防部和中央专委提交了“两弹”试验总体方案。不久便获中央批准。由此,翻开了中国导弹核武器发展史的新篇章。
12月26日,毛泽东邀请钱学森和陈永贵、王进喜等人赴中南海共度自己的生日,钱学森再一次被安排坐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在大家就座后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过了年就71岁了。我已经老了,也许不久就要去见马克思了。所以今天请大家来,一不是请客,二不是祝寿,而是把大家请来一块谈谈。”毛泽东很高兴,平时很少饮酒的他,破例喝了三杯茅台酒。他端着酒杯,看着钱学森,对大家说:“想上天,请找钱学森。”钱学森深知,这是毛泽东对他的高度褒奖,又是对他的深切期望。这一天,令钱学森终生难忘。
1965年,钱学森54岁。1月4日,中国政府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钱学森任副部长;1月8日,钱学森向国务院提出早日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报告;3月20日,中央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八年四弹”规划。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里,又相继研制出“两弹”结合的“东风一2号甲”中近程导弹,“东风一3号”中程导弹,“东风一4号”中远程导弹和“东风一5号”洲际导弹。
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建议启动人造地球卫星工程,很快得到批准,工程代号为“651工程”。“651”源自钱学森建议的时间。这一年,钱学森担任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研制的领导工作。
1966年,钱学森55岁。1月,出版了《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力争保护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他于1966年8月30日,亲自列出一份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保护名单。毛泽东也亲笔把一份重要材料批给钱学森看,用这种特殊方式,保护着钱学森。
10月27日,钱学森作为“两弹”结合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与聂荣臻元帅亲临现场,指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爆炸试验,取得成功。随即,新华社授权发布新闻公报:10月27日,中国在本国的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