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量化指标评价教育未尝不可,然而,过于追逐结果未必恰当。为了应付评估,所有参评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的学校甚至为了得优秀而作假。学校尚且如此,又何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不作弊、不抄袭呢?古人尚能理性地认识到“文无第一”、“术业有专攻”,即使某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不能代表他就是第一,且永远是第一。因此,在学生身上施行的教育是优是劣,很难简单地通过刚毕业的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评价的目的是保证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让社会公众能了解某些学校的办学状况。但我们更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教育难以被量化评价,还在于其工程过程所涉及的很多环节、方法无法被量化。教育的理念、方法属于抽象的概念,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过程中,而评价指标属于具体量化的概念。两者有关联,但却不能等价。社会公众对此缺乏理性且清晰的认识,这无伤大雅,可教育管理部门若如此,则不是中国教育的福音。
如此简单地将抽象概念的评价等价于具体指标的量化,已使原本因地域、阶段、课程、教师的不同而应呈现多元化特征的教育变成统一模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这种缺失亦是教育使然。无怪乎有人戏言:20世纪初的那些大教育家、西方大学者,他们给学生上课时,常常天马行空,在教学过程中进出的思想火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按照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他们可能没有一个是合格的教师。
往更深层次说,当下的教育已使很多人缺失了常识以及理性思维,使我们从骨子里就崇尚“第一”。君不见,全球最大××、全球最快××以及很多吉尼斯世界纪录不断在我国产生,除了得到些许面子和精神安慰外,我们还得到了什么?更为滑稽的是,争抢曹操墓地、划分南北分界点、论证潘金莲的籍贯、林黛玉是死于忧郁症还是心脏病、斥资百万建郭靖黄蓉的雕像等,皆是理性缺失的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现象属于“面子”问题。对此,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早有剖析。时至今日,我们在柏杨先生描述的面子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一些地方一味地追求CDP,建设“面子工程”;各种国际比赛,我们“赢得起,输不起”;一些官员的个人面子常常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甚至演变为民族、国家的面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