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校训大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47066
  • 作      者:
    梁云福,向绍兰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梁云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主审之一。向绍兰教授,《茶树花年鉴》编辑部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校训大观》一部全面解读中国校训的文化教育类图书。作者对中国校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作了长期研究工作。本书从校训起源着手,分析校训的内容和特点,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深刻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本质,对于提升中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极有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卷一  校训新识
  萌芽于“家训”与“学规”
  何为“训”?《辞海》标明:教诲、开导;典式、法则;解释;通“顺”。
  何为“家训”?家训是古时家(族)长辈对后辈子孙如何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导、教诲之辞。《后汉书·边让传》载:“髫齓夙孤,不尽家训。”意思就是父祖对子孙写的训导之语。徐少锦著《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剖析了起始自先秦、萌芽于五帝、周公开启先河的家训成因,系统地梳理了孔门家训、帝王与名臣名士家训、后妃与外戚家训、官宦世家家训,还有
  “子训”、
  “母训”、“女训”等训的发展历程及规律性,勾画出了中国家训文化“先秦发端、历代发展、宋元繁荣、明清衰落”的发展轨迹,论证了传统家训始终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以塑造高尚人格为宗旨、以使家门子弟成为国之用材为目的”的家训精神。
  据李志刚著《历代帝王家训》(新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介绍,自周至清,有史书记载的《家训》(包括格言、书信、诗歌、对联等)有260多篇、部,其中出自帝王之家的就有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等的十余种。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巨幅身影的帝王,都采取“家训”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他们凭借先祖的智慧及人生的经验教训,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也启迪童蒙、矫正子弟的人生方向,培育出一代一代的后续帝王和社会精英。成晓军著《名臣名儒家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集聚了中国历史上70多位政治家、60多位历代著名学者的“家训”精要,为全社会展示了多彩多姿、发人深思的“家训”画卷。其中,一些传世家训仍以其不朽的思想魅力为现代人追捧,如《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之推(531~591)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他以自己饱尝战乱之苦、深怀丧家之恨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哲学告诫子孙立身、处世、为学的经验;以“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风,叙述了“立身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的现实精神,扬起了“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风帆;以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独到见解,诠释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这是他以满腔的心血写就的传世家训,内容丰富、寓意深远、言之切切、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这个家训,为历代学者推崇备至,千余年来,被后世旁征博引,反复刊刻,视为“家教典籍”、“仕宦家训的成熟之作”,也被有些人誉为“家训之祖”。
  又如《朱熹家训》,为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紫阳先生等)所著。
  ……

展开
目录

卷一 校训新识
萌芽于“家训”与“学规”
世道变迁,与时俱进
校训基因坐标与取向
卷二 校训溯源
求是引领,主导校训
刚毅坚卓,大学精神
今日何成,影响一生
厚德扬善,启迪终身
顺其自然,受用师生
学习学习,终生命题
贞静贤淑,回归女性本能
所识所知,凸显生命文化
成长成功,培养基助长剂
言近旨远,爱妈妈读懂书
卷三 校训探微
校训分类
校训特征
校训类型
校训形态
卷四 校训撷英
校训中的民间故事
校训在历史尘埃中
成功教育的奥秘
领袖与“训词”
颠沛流离中的16字坚守
抚今追昔,同根同源
陈省身的人生宏愿
李政道论校训谈“学、问”
匡仲谋的百年流传
启功情缘北师大
司徒雷登力行燕京校训
吴贻芳偏爱“厚生”
先立校训后建学校
校名源于校训
校训与《落花生》
“德”字古今有别
于右任“以学报国”
刘伯承元帅题校训
“公能教育”先河
张学良将军拟校训
纸杯上的校训
“熔铁铸人”育后生
朱镕基三题“不做假账”
卷五 校训荟萃
大学校训
中学校训
小学校训
幼儿园园训
特殊教育学校校训
老年大学校训
港澳台校训
国外校训
卷六 校训建言
一、明确校训的内容与对象
二、处理好“一训三风”的关系
三、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
四、注重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五、传承与创新不可偏废
六、改善校训文化势在必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