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陆地区有关公民教育的研究
关于公民教育,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出现,专著较为少见。开究内容主要从公民教育的内涵、其中对国外公民教育的探讨较多,区域性的研究多以香港、上海、澳门为中心。现有的研究中,王建英的硕士论文是笔者目前查找到的唯——篇以台湾地区公民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①。该论文运用历史文献学和综合、比皎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历史背景,分三个时期简要回顾台湾地区公民教育的演化轨迹和内容设置。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当代台湾地区“国中”、“国小”和高中阶段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及实施方法,揭示其重视传统伦理、内涵全面综合、内容凸显吋代特征等优点,以及存在政治干扰、价值取向与现实运行冲突、教育观念上“重智轻德”倾向、教材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民国时期,学者的研究多是对公民教育的倡导,围绕这一概念进行理论研究或是译介。②这些讨论皆已触及自由主义的公民概念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不过,其后由于社会主义流行,我国公民教育的理念则又转向鲁索式民主,倾向集体主义,并强调道德的公民概念。③诸如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首倡公民教育。1917年巽我在《公民教育的目的》一文中,分析中国不能出现公民的原因。④1921年,陈启天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有利于西方“公民”的形成。⑤陶希圣则明确指出,公民教育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很少出现,只有较少的几位学者提出这一概念,以叶圣陶为代表。近年来,对公民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界的热点;一些专门研究公民教育的机构相继成立,具有代表性的有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力量逐渐壮大。在以万明钢、黄甫全、金生銨、李萍、钟明华等为代表的公民教育研究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更多的研究生加入了公民教育研究的行列,使得我国公民教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内外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比较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