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大陆考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82951
  • 作      者:
    沈伟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由教育变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人员;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教研员的制度变迁和角色演变;教研员的社会身份建构;实践: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对话;承诺是否可能;教研员之于教育变革七章构成。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
  
  截至1992年年底,全国94.8 %的地市、83.9 %的县区建立了督导机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市、区)四级督导网络基本形成(教督,1993)。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对义务教育评估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教育质量的要求简化为“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1999年,国家教委在《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中列出了七大评估要点: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又分为六个维度。①思想政治观点(高中),道德判断能力,文明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自律能力;操行合格率;有犯罪行为学生的比例。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各年级全科合格率;高中会考合格率;毕业年级毕业率,按时毕业率。④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发育、体制、体能状况;毕业年级体育成绩合格率;各年级近视眼及其多发疾病的发病率。⑤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兴趣爱好。⑥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层面对于教育质量的诠释主要从个人知识、能力和道德的培养出发,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对“素质”的理解可谓异曲同工(Kipnis,2007)。在督导评估实践时,则以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与优秀率来判断学校教育质量。
  在筹建督导体系的同时,国家也对教研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教研室的七大基本职责:①根据中小学教学需要,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评价等;②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使用教材的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③根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和丰富教材;④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⑤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组织教改实验,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⑥指导和帮助教师开展学科课外活动;⑦组织对学科教学的检查和质量评估,研究考试方法的改革(国家教委,1990)。由此可见,教研系统主要聚焦于教与学的管理与指导。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教研室不具备行政管理的权限,即使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估,也应站在指导、改进、推广的立场上。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变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人员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教育变革
一、教育变革:走向基于标准的问责
二、教育质量保障:对标准的抵制与适应
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地方教育领导:何去何从?
第二节 教研员的角色:来自政策、理论、实践的分析
一、当代政策文本中的教研员角色
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教研员角色
三、教研员对其角色的理解
第三节 教研员的身份: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身份
一、身份建构:从结构与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三、教育质量保障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身份建构的理论视角
一、“自上而下”的身份建构
二、“自下而上”的身份建构
三、融合主义的身份建构
四、形态衍生理论视野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提出
一、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
二、从形态衍生理论研究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可行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取向
一、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研究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可靠性
一、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研员的制度变迁和角色演变
第一节 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发展
一、晚清政府:以教育外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国民政府:以教育内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老解放区:资源匮乏情形下形成的教育质量保障应对之策
四、1949年后:日趋系统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教育质量保障人员的角色变化与特征
一、晚清政府的视学与劝学员:监督、兴学
一、国民政府的视学与辅导员:管理、辅导、培训、研究
三、老解放区的教育巡视员与辅导员:报告、指导、分享
四、1949年后的督导、教研员、评估人员:督政、教学指导与评估
第三节 课程改革背景下H市教研员的角色发展:结构的新期待
一、教研制度的正式确立及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二、H市教研室职能的发展
三、H市教研员的角色:群内分工不同

第四章 教研员的社会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日常工作中呈现的群体共性
一、以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二、由调研与视导构成的多维评估
三、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二节 与群外人员的差别
一、“我们”眼中的他人
二、他人眼中的“我们”
第三节 从群体到个体:角色认知与事项排列
一、职能排序
二、工作节 奏与事项排列

第五章 实践: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对话
第一节 结构关注:“做研究的人”
一、重要任务: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一“最高境界”与“最重要任务”的冲突
三、基于学科属性、课程标准的听评课
四、不被理解的痛苦与研究的快乐
第二节 结构关注为主,个人关注为辅:“尴尬的稻草人”
一、进入市教材编写队伍
二、教师培养:“守正出新”
三、职业生命何在?
四、最有压力的是考试
第三节 个人关注为主,结构关注为辅:“一个风风火火的闯将”
一、从实践教学开始
一、对课程、教学的反思
三、教师队伍建设
四、研究真问题
第四节 个人关注:职场“菜鸟”
一、从专业角度来选择
二、“不听课不能指导”
三、不找校长,不听推门课,不申请课题研究
四、“合格就是老师对你的认可”

第六章 承诺是否可能
第一节 考试影响下的学科教研工作
一、考试之于语文、数学教研员
二、考试之于科学教研员
三、考试之于音乐、体育教研员
四、考试之于拓展、探究教研员
第二节 “经验”影响下的教研工作
一、为什么选择教研员
二、人职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承诺:从结构一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一、强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二、弱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三、能动作用的强弱:结构与个人关注的融洽度
四、承诺的“源泉”:结构支持或个人收获

第七章 教研员之于教育变革
第一节 教育问责结构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一、行政干预是教研员专业角色异化的重要原因
二、教研员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其职业承诺
三、结构关注与个人关注的融洽程度、结构的支持程度是影响教研员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的探索:多层结构与个体能动性
二、实践的启示: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