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03541
  • 作      者:
    丛小平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丛小平,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州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本书英文版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近代转型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传统社会,教育往往是通过宗教机构、家族或专业组织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国家社会的公共事业。现代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以及社会化、专业化是工业时代的关键,因为学校将前现代的人转变成工业社会适用以及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不仅如此,现代教育对政治和社会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国家可以将其影响力伸展到地方社会.美国学者厄尼斯特.盖尔纳(E,nest Ccllnel.)指出,现代学校将一种所谓民族的“高级文化”灌输给大众,使得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沟通整合成为可能。①尤金.韦伯(Eugen webcr)在其对法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中认为,普及教育使得法国农民有了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对都市的官方文化变得熟悉,有利于他们融人现代社会。②本尼德特.安德森(Ber,edi。t Anderson)认为,现代教育对与形成“想象的社区”,传播民族主义功不可没,至少在东南亚国家是如此。尽管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教育的普及是一种大趋势,其作用也有一些共同性,但在具体推进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却经历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
  同样,从全球范围来说,现代教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又推动着教育的普及与现代化.在启蒙时代的法国,教师往往成为共和制的启蒙者和宣传员,新世界的民主制度与美好生活经由他们的中介与调和,传播给社会底层“愚昧的”民众。④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女教师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挑战着男性统?台的领域,以行动推进男女平等的理想。⑤在后发性现代国家,教师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20世纪初期的俄国和墨西哥,教师们以新思想教育农民,并发动他们参与社会革命。⑥尽管各国教师都同样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各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及社会政治环境不同,教师群体的形成、训练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各自社会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与西方大多数社会不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仍然拥有全国范围的官学体系,同时还有大量的半官方和私立书院,众多的社学、义学、族塾、村塾、家塾。这种庞大的教育体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训练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科场寻求功名。尽管中国前近代的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教人员不少,但并没有专业机构培训教师。在1905年科举废除之前,教师一直是官僚体系的附属物,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明清时代的学校、教师及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改革
1. 明清时期的学校体系与教师
2.19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和教师问题
3. 明清时期的女学与现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转型:师范院校的兴起, 1897-1911
1. 师范学堂与社会转型
2. 从母亲到女教师:女子师范学堂与国家建设,1907-1911
3. 从旧式文人士大夫到现代教育家: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为例,1904-1910
第三章 在政治动乱中建设民族国家:民初的师范学校,1912 - 1921
1. 以教育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基石
2. 以教育独立与教师职业化促成国家建设
3.职业女教师群的出现:1910年代的女子师范第四章 寻求“现代性”和“普世性”:壬戌学制下的师范学校,1922–1930
1. 1922年教育改革中的师范学校
2. 1920年代教育和教师的问题
3. 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子中等师范的衰落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农村:乡村师范的兴起, 1922-1930
1. 艰难的现代乡村教育
2.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
3. 改造乡村社会的实验: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927-1930
附录:程本海:乡村小学教师应有的本领第六章 国家权力渗入地方社会:乡村建设中的师范学校, 1930-1937
1. 重建国家控制的统一师范学校体系
2. 国家权力的延伸:规范师范学校与教师
3.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乡村师范:三个案例
4. 内陆地区教育发展的亮点:30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七章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师范学校与30年代的社会政治变革, 1930-1937
1. 对现代教育与共产党乡村革命的重新思考
2. 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社会流动
3. 社会革命的温床:山东、河北的地方师范学校
4. 江西苏区时期的师范学校:1929-1934
结语 文献、书目缩写凡例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