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近代转型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传统社会,教育往往是通过宗教机构、家族或专业组织进行的,而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国家社会的公共事业。现代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以及社会化、专业化是工业时代的关键,因为学校将前现代的人转变成工业社会适用以及能够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不仅如此,现代教育对政治和社会的转变也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国家可以将其影响力伸展到地方社会.美国学者厄尼斯特.盖尔纳(E,nest Ccllnel.)指出,现代学校将一种所谓民族的“高级文化”灌输给大众,使得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沟通整合成为可能。①尤金.韦伯(Eugen webcr)在其对法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中认为,普及教育使得法国农民有了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对都市的官方文化变得熟悉,有利于他们融人现代社会。②本尼德特.安德森(Ber,edi。t Anderson)认为,现代教育对与形成“想象的社区”,传播民族主义功不可没,至少在东南亚国家是如此。尽管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教育的普及是一种大趋势,其作用也有一些共同性,但在具体推进这一过程中,每个国家却经历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
同样,从全球范围来说,现代教师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又推动着教育的普及与现代化.在启蒙时代的法国,教师往往成为共和制的启蒙者和宣传员,新世界的民主制度与美好生活经由他们的中介与调和,传播给社会底层“愚昧的”民众。④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女教师们成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挑战着男性统?台的领域,以行动推进男女平等的理想。⑤在后发性现代国家,教师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20世纪初期的俄国和墨西哥,教师们以新思想教育农民,并发动他们参与社会革命。⑥尽管各国教师都同样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各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及社会政治环境不同,教师群体的形成、训练的方法,以及他们在各自社会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与西方大多数社会不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仍然拥有全国范围的官学体系,同时还有大量的半官方和私立书院,众多的社学、义学、族塾、村塾、家塾。这种庞大的教育体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训练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在科场寻求功名。尽管中国前近代的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教人员不少,但并没有专业机构培训教师。在1905年科举废除之前,教师一直是官僚体系的附属物,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