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社会学的系统研究源于近代西方社会。美国社会学家沃德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杜威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引起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的变动,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比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展职业教育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政治结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教育社会学理论强调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旨在让年轻一代形成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学生系统地将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规范等内化.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与个性特征,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受教育者经过上述社会化过程后,能够在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自身。我国学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功能的研究,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当代区域发展理论
当代区域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竞争理论、非均衡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城市化理论。
区域竞争理论认为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而职业教育是促进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是区域竞争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非均衡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依托于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核心要素。
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优势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创新,而职业教育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在促进人才的创新和技术的转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城市化理论认为,提升城市化水平既是提高区域发展综合实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共同要求,也是两者互动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直接转换农业人口,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传播城市文明等手段提升城市化水平,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又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总的来说,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重视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并普遍认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培养地方性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基本职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办学,更影响着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接受。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办学还是其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初次进入岗位的一般就业人员,而且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技术含量的新增就业人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