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决策的价值观照
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是公共决策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其核心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何要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二是如何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应该在理论上明确学校布局调整决策的价值观照,这是进行决策实践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一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是一个理性的价值选择过程
公共决策是关于公共事务的选择与决定的过程,是关于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一个分配或再分配的过程。正如康奥、张婷所言,公共决策是建立在“公共性”基础之上,是由公共决策者引导、由民众驱动的、合作主义的、对公共利益协商分配的过程。①公共决策是对公共产品或利益的一个分配或再分配过程,但是在分配时显然包含了对公共群体成员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定位,这种价值定位构成了分配的基础,任何操作化的原则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学校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平台,学校布局调整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空间流动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对这一平台的空间、数量、结构、规模和资源进行重新布局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某些学生上学更加便利,某些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更高质量的教师资源,但是,也会使某些学生上学距离变远,某些学生路途费用增加,某些学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变少,等等。其中某些利益损害是可弥补的,通过决策方案的调适进行调和,但是有些方面的利益损害是不可弥补的;同时,对同一部分群体而言,某些利益获得更好的保障,但是某些利益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如对某一些学生而言,学校撤并带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也导致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因此,学校布局调整本质上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一次再分配,而如何分配和转化则是由其价值取向来确定的。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属于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的成败或者好坏完全取决于公共决策的理性化水平。从词源上看,“理性”来自于希腊文“逻各斯”,最基本的含义是“规律”,规律是世界的可理解的特征,是自然界运动的规则性表现,逻各斯的原意就是指客观地内在于自然界的东西,它支配着自然界的运动,这是迄今仍有人信奉的“客观理性”的根源。①这也意味着理性是按照客观存在的规律去认识、理解和看待事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夏甄陶提出,人的理性是人正确和有效(合规律和合目的)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功能特性和能力,通常表现在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能够创造和运用中介手段,通过推理的形式和过程,产生把握真理、实现目的的正效应。可以说,理性是通过创造和运用中介手段的推理来表现和实现的。②李金河、徐锋提出,如果没有理性的观照,决策就只能限于经验的层面,只能囿于机械重复而不能深入到事情的本质,因而也就始终无法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结论。理性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是对感性素材的抽象;它是认识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在内的抽象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或人生境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