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因其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和技能等方面实效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被人们誉为 “近十几年来昀重要和昀成功的教学改革”(Vermette 1994)。1999年,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99)总结了有关合作、竞争以及个体学习方面的研究,共有 520个实验研究和 100多项相关研究,都证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2000年,他们在对合作学习方法所做的一项元分析报告中指出:“目前已有900多项研究证明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和独立学习更有效。研究者们对不同的教育结果进行了研究,如成绩、高层次推理、记忆保持、工作时间、学习迁移、关于合作学习组织优化的研究、成就动机、外在动机、持续动机、社会和认知发展、道德推理、观点采纳、人际吸引、社会支持、友谊、刻板与偏见的减少、价值差异、心理健康、自尊、社会能力、价值内化、学习环境的质量等,恐怕还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教学策略能达成如此众多的教育结果。 ”可见,合作学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对于推动各国的教育改革,都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合作学习研究者也认识到,合作学习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它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研究者们对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模式及策略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一是集中于合作学习要素的探讨,从合作学习的分组、任务、互赖、目标、评价、奖赏、合作技能、教师角色与作用等方面进行考查;二是关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有的策略属于经验总结,缺乏理论依据,更缺乏严密的实验验证。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合作学习模式的介绍、分析、评价、运用与修改,本土化的研究不足。
合作学习的新近研究已初露聚焦于探讨合作学习的群体认知因素与学习绩效的端倪,这给该领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合作学习是以群体活动方式实现的,群体认知因素必然影响其效果。国内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如李兴琨(2008)探讨过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丁桂凤和沈徳立(2007)研究过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成绩的群体影响因素。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只是考查群体因素对合作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结果的影响,虽然也有研究对学生的非认知品质进行了考查,但只是针对合作学习本身,而未从群体角度去考虑。实施合作学习远不止这个单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真正在情感上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并发展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在高凝聚力的团队里为实现更大价值目标而努力,即高绩效学习。正如约翰逊兄弟(Johnson D W,Johnson R T 2003)指出:“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则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马兰(2004)也指出:“合作不只是教学方式,合作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只是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合作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因而,从考查群体认知因素对合作学习整体效果而非单一成绩的影响出发,构建团队合作学习绩效的群体认知因素影响模型,建构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及策略并通过教与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具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概念界定
(一)合作学习的界定
1.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在各国的实践研究存在较大差别,代表人物众多,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所强调的理论基础也各有侧重,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各不一样,具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75)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
(2)斯莱文( Slavin 1980)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3)沙伦(Sharan 1990)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 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莱特和梅瓦里克( Light,Mevarech 1992)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5)嘎斯基( Guskey 1993)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 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6)王红宇(1993)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7)文泽( Winzer 1995)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生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8)尼尔 ?戴维森( Davision N.)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有七个要点:①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②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③小组中的合作、互助的气氛;④个人责任感;⑤混合编组;⑥直接教授合作技巧;⑦有组织地相互依赖(乔治?雅各布斯等 1998)。
(9)黄政杰(2000)教授在《台湾省国民小学合作学习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策略,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
(10)王坦(2001)认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从上述所列文献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表达的侧重面不一样: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技术;有学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一套教学策略体系;有学者强调合作学习是营造一种特别的社会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和情感环境等。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众多,方法多样,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总有一些共有的基本要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三种。
(1)三因素论。美国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斯莱文( 1991)认为,大
多数的合作学习模式都具有三个核心因素,它们是小组目标(集体受奖)、个体责任感(全组的成功依靠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确保每个组员完成任务)和成功机会均等(指学生通过改变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获得成功并为集体做出贡献)。
(2)四因素论。四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沙兰( 1994)等认为,小组调查法涉及四个关联的主要因素:课堂组织、设计学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作用。
(3)五因素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99)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积极互赖、促进性互动、个体与小组责任、人际与小组技能和小组反思。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对于合作学习基本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当推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论,这与曾琦(2000)提出的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巧、小组自评和混合编组几乎是一致的。这一理论近些年在表述上略有一些变动(如表述为积极互赖、编组、责任制、合作技巧和小组自审),可以视为不断地完善和改良。
3.合作学习的共同特征
由上述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分析和基本要素的研究可知,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很不一致。虽然他们认识和强调的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许多共性的方面:①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元,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小合作学习的目标(认知、情感、技能与行为),强调小组共同目标的实现;③合作学习实现的手段,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强调同伴之间合作互动;④合作学习成功实现的保障,鼓励个人进步与贡献,并对集体进行奖励,强调个人责任感、集体受奖、成功机会均等;⑤学习任务的分配及教学进程的控制由教师完成,强调教师的指导、干预、回馈与控制作用。
由此本研究把合作学习定义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下,组织和实施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系,以营造一种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为实现个人和小组的更大价值目标而协作努力的教学心理环境的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胡朝兵,张大均 2010)。
(二)团队合作学习的界定
1.团队
关于团队( team)的定义,Henry(1988)提出,团队由一群为数不多的雇员组成,这些雇员的知识、技能互补,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并且共享团队共同的成绩。 Cohen和Bailey(1997)认为,团队就是在工作中相互依赖,为特定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的集合体。 Katzen-bach(1997)认为,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且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 Robbins(1997)提出,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组成的合作共同体,并且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协同作用,使团队绩效的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合。何燕珍( 2001)提出,工作团队是由致力于共同的宗旨和绩效目标、承担一定职责、技能互补的异质成员所组成的群体。廖泉文( 2003)提出,“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总之,团队一词体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和共同目标等精神象征,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与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学习或工作群体。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①团队成员的个体技能或专长具有互补性;②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相互协作并相互影响的关系;③团队成员存在共享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
④团队成员为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⑤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力优于所有单个团队成员效力之和(邓显勇 2009)。
2.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①团队学习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过程,它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基础之上”(Senge 1990);②团队学习强调成员对知识的共同获取与分享——“团队学习是团队成员间获取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