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语文名师论丛:浙派语文宣言》:
浙派语文的三段认识
蒋成瑀
我对浙派语文有过三段认识。第一次听刘福根博士道其名,心头为之一震。浙派何来?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有过京派与海派之争,未闻文化教育有流派。浙派的旗帜是什么,浙派语文的特点是什么,谁是领军人物,他们是个怎样的群体,向人们展示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课堂教学实践的标志是什么?一大串疑问。流派是一种自然现象。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某个领域就会出现流派。一个流派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浙派语文的历史渊源是什么?震惊,这是我对浙派语文的最初印象。
接着追踪浙派语文的历史渊源,最先想到的是东汉王充,会稽上虞人,问孔伐孟,语文思想够解放的,但离我们实在太远了。于是细数民国以来的浙派名流,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等等,都是世界级大师,他们的大学、中学教育思想与实践,是浙派语文的宝贵遗产。再近一点,想到上虞春晖中学的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夏丐尊等文化名流,李为天津人,丰为江苏人,他们也为浙江的语文建设留下了珍贵的遗产。由此自然想到浙江籍的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现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已成为当今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而他们的语文底子来自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以杭高为代表的浙江著名中小学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出类拔萃的,是他们为一切成名、成功的人士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那么现在怎么样呢?遗风犹存,传统还在。浙江的语文教师相对也是出色的。记得80年代,一个青年教师培训班到江苏南京考察、学习,与江苏中学语文教师同堂献艺。丽水中学的一位教师不负众望,其教学行云流水,内容准确到位,滴水不漏;师生互动对话,你来我往,如坐春风。课后江苏一位教师对我说,浙江语文教学有特色。我想这就是浙派语文吧。1998年省教委(教育厅)启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中学语文班21人。他们年富力强,有独特的教育理念与精湛的教学艺术,先后有11位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学习期间,他们期望为浙江语文教学改革做点什么。当时全国语文教育已经春色满园,“大腕明星”是上海钱梦龙,提出“三主”教学模式;辽宁魏书生则有“语文教学科学化管理体系”。语文界流行“南钱北魏”的说法。在学习钱氏与魏氏经验的同时,学员们敏锐地发现其中的理论疏漏。重他们的教学成果,也不为贤者讳,推选两位教师,对钱氏模式与魏氏系统进行解构。文章在《教学月刊》发表后反响良好,被一家刊物全文转载。但解构不是目的,旨在建构。他们以“独立自主,促成创新”为教学理念,提出自己的教法,但当时没有想到,也未敢打出“浙派”旗号,因为这需要得到浙江语文界同仁的认可。确切地说,浙派语文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标志,不同于海派与京派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流派。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考察现状,浙派语文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缺少认识与研究罢了。
省教育厅组织实施“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正式打出“浙派”的旗号,这是适时的。自1908年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材,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浙派语文特色渐趋成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语文教育而言,也是各有特色。浙江地处东海之滨,人说诗画江南,浙江独好。浙江经济、文化发达,素有“丝绸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誉,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人杰地灵,人才荟萃,浙江语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浙派语文,也是浙江语文工作者的一个梦,这是我对浙派语文的再认识。
对浙派语文的第三段认识是期盼。浙派语文积淀深厚,期待、盼望浙江的语文工作者厘清浙派语文发展史,研究文化名流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更期待、盼望进入“十二五”培养工程的名师,以及一线的优秀教师,提出浙派语文的教学理念,推出浙派语文标志性课堂教学。听其言,不如观其行,教学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观察、品鉴、评判浙派语文的唯一标准是课堂教学实践。那么浙派语文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可以有各种说法,开放与博大、求实与创新,务本与求真等,各有说法。这先需问什么是语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