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课堂中的逻辑味道:让理性引导教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81301
  • 作      者:
    汪馥郁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汪馥郁<br>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国逻辑学会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副董事长,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原院长、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面向中小学教师,希望结合实际教学活动,向中小学教师普及一些逻辑方法的通俗读物。全书可概括为四个模块:关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逻辑方法;关于展开分析的逻辑方法;关于进行概括的逻辑方法;关于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逻辑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一)<br>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许多盲从现象:<br> 某实验学校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然后对低、中、高三个年级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br> 这本来是一道不可能算出结果的题目,因为从逻辑上看,这道题中,根本就不具备计算出船长年龄的已知条件。测试的目的是要看看被试者会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但是,测试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br> 为什么一个不能算出结果的题目多数人却“算”出了“结果”?这是因为许多学生相信:既然老师出了题目让回答,那就一定能够算出结果,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出结果,而不去思考一下这个题目本身合理不合理。这是发生在一些学生中的盲从现象。<br><br> (二)<br>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寻找对经验事实的科学解释而提出问题,是一种引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例如:<br> 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洗过的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后能够变干?”“为什么正在烧开水的壶里的水会越来越少?”等问题。<br> 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煮豆类粥时加入少量碱面可以让豆子熟得快?”等问题。<br> 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冬虫夏草是冬天成虫夏天成草?”“为什么做豆腐乳必须让豆腐发霉长毛?”等问题。<br> 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从一个顶点出发,n边形有n-3条对角线?”“为什么平移的图形,形状不变,大小也不变?”等问题。<br> 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提出“为什么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等问题。<br> 要了解这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需要了解“经验事实”和“科学解释”两个概念。<br> 什么是“经验事实”?人们每天都在进行观察、实验和调查。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事物或现象。这些在观察、实验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就称之为经验事实。<br> 什么是“科学解释”?能够在观察、实验和调查过程中获得这些经验事实,显然是认识上取得的成果。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知其然”的认识成果,人们的认识活动并不就此止步,人们总希望能够进一步获得“知其所以然”的认识成果。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满足于知道有没有这种经验事实,还希望能够追问一个“为什么”,以便能够对经验事实做出一些说明。有时,即使已经对经验事实做出了某种说明,人们仍然不满足,还会针对这种对经验事实的说明继续追问一个“为什么”。于是,人们又会对这种已经做出的对经验事实的说明,进一步去做出说明,即做出对说明的说明。所以,所谓科学解释,就是寻找到某种理论,以便对人们遇到的经验事实或低一层次理论做出一定的说明。<br> 例如,人们观察到:某种植物由于长期淹在水中,死掉了。这是一种经验事实。人们不满足于自己的认识就到此为止,还要追问为什么,于是,人们就可以提出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来对这种经验事实进行解释。植物作为生物,也需要呼吸。植物通过呼吸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而释放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就作为植物生命运动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如果植物长期被水淹着,根部得不到所需要的氧气,根部的呼吸被抑制,根部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被阻止,植物就要死亡了。通过这种解释,人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某种植物长期淹在水中会死掉了。<br>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科学解释,从其逻辑结构上看,都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被解释项;二是解释项;三是被解释项和解释项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科学解释的过程就是从解释项中推出被解释项的逻辑思维过程。
展开
目录
丛书总序<br><br>第一章 关注逻辑张扬理性<br>一、逻辑到底是什么<br>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br>三、为什么要在课堂中增添逻辑味道<br>四、张扬理性引导教学<br><br>第二章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br>一、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施探究式教学<br>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性基础是提问能力<br>三、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种类<br>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要方法<br>五、克服妨碍提出问题的因素<br><br>第三章 让概念明晰起来<br>一、概念的模糊是教学中的大忌<br>二、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br>三、辨析概念间的关系<br>四、区分知识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概念<br>五、在比较中把握概念<br><br>第四章 辨别命题(判断)的恰当性<br>一、辨别命题(判断)的恰当性准确掌握知识<br>二、辨别量词:全称量词<br>三、辨别量词:存在(特称)量词<br>四、辨别逻辑联结词(一)<br>五、辨别逻辑联结词(二)<br><br>第五章 寻求论证的合理性<br>一、“不证而论”、“不求甚解”是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br>主要障碍<br>二、论证有效的必要条件<br>三、论证有效的根本保证<br>四、论证过程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br>五、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br><br>第六章 巧妙识别逻辑预设<br>一、什么是逻辑预设<br>二、辨析预设的意义<br>三、事实预设、理论预设<br>四、陈述句预设、疑问句预设、命令句预设<br><br>第七章 巧用归纳式概括<br>一、完全归纳式概括<br>二、不完全归纳式概括:简单枚举式归纳概括<br>三、不完全归纳式概括:科学归纳式概括<br><br>第八章 构建模型式概括<br>一、物理模型式概括<br>二、数学模型式概括<br>三、理论模型式概括<br>四、解题模型式概括<br><br>第九章 掌握提炼式概括 <br>一、核心概念(关键词)提炼<br>二、主题提炼<br>三、要点提炼<br>四、特征提炼<br><br>第十章 把分散的知识点梳理成逻辑系统<br>一、把分散的知识点梳理成逻辑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br>二、通过核心概念延伸实现知识系统化 <br>三、运用概念图实现知识系统化<br>四、运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系统化<br><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