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242823
  • 作      者:
    祝新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祝新华,哲学博士,长期从事语文课程、评估与教学研究。现为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中国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兼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课程发展处海外顾问、课程论证专家,新加坡教育部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课程与教学法推行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近年来在大:学、政府、教育基金等的支持下,围绕“促进学习的评估”的主题开展十余项研究。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语文水平等级描述、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语文综合能力框架、课堂提问与作文反馈策略、口语互动与评估方法等成果,已在语文课程设计、评估和教学改革中得到参考和推广。最近获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特设杰出表现/成就奖(团体)、校长特设卓越表现/成就奖(团体)、突出专业服务与创新奖(两项),以及卓越知识转移项目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基于作者二十余年的学术研究,讨论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的理念、策略、方法与工具等核心的前沿问题,以全面展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兴趣、态度等表现,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册讨论促进学习评估的基础、特征、功能、质量标准,探讨多样方法相配合、多种内外因素相协调等评估理念,发展“赞赏一建议”、能力导向、真实性等评估策略,规划学生参与评估、纸笔测试、课堂提问等评估方法,同时还专门讨论评估工具标准的研制、评估结果的反馈等问题。
  第二至四册按听说(口语交际)、阅读、作文三大领域,总结听说读写等概念、类型、过程与能力,探讨促进学习的评估特点,建构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估体系,设计有效的测试并发展新的评估方法,最后,述评国际知名的评估框架及工具。
  《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具有国际视野,评估的理念与策略新颖,方法与工具可行。这些研究成果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并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估、改进课程与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
  除了纸笔测试外,我们可组织活动让学生展示特长,如朗诵、讲故事、表演、书法、说相声、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学习档案袋记录。让学生自由选择最擅长的一项“露一手”,以一定比例计入总分。如,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业进程,学生可选择自己的学业成果,展示自己的成长,从中体会自豪感。如果测试或随堂考试代表着一张快照(即描述某时刻的学习状况),那么档案袋更像是一本相册,记录了学生成长和变化的过程(张向众、李永瑁,2004)
  某些测试可尝试设高低不同难度的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使程度较差的学也有适当的表现,而程度较高的学生则可表现其最高的水平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班级中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这些说法,都要求教师要设法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现其所学、所长。二、展现进步与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评估,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进步之中,建立成就感
  1.适当给予高分数。分数要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又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给分,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的评定作用,较少想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实,如果教师偶尔有意识地给予后进生高分,后进生可能由于自信心大增而努力,学习成绩逐步提高(祝新华,2001)。特别是评定综合性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判笔下留分”。只要学生达到某次任务的要求,没有明显出错,即可给高分,如作文一类综合题也可得高分。教师要改变以往完美表现才给高分的做法,不要让分数成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阻碍(祝新华,1993)
  我们要倡导目标参照评估的理念,所给的成绩要多与课程比较,而不以拉开学生分数差距为目的,如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人人可得满分
  2.免试。可采用免试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不参加期末考试,设此荣誉以激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
  合理的评估并不是一味地表扬或藏拙,特别是对于自制能力不强、过于自信的学生,更可适当地批评。批评要先了解问题情况及其原因,告诉学生问题所在(能理解/能接受)、以后应该如何(能改进),要对事不对人。其目的是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祝新华,2006b)
  3.重视定性评估。传统的评估通常用百分制、等级制,似乎没有数字就不是评估,这样会把一些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排除在评核之外。为此,有人建议变百分制为定性制(张琳,2005)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重视评估结果与教学或课程目标的比较,提示还没有实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如何改进。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及发展需要作出明确反馈。通过肯定、赞赏使学生产生自信,懂得欣赏自己,保持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不足,则可以用“建议”等方式指出,刺激学生改进不足、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存在的问题只是手段,目的是克服这些不足
  4.展现进步。有研究发现,给学生写进展报告,对学生的成长能取得较好的成果(Hoerr,2000)。目前的评估重在同学之间的比较,使一些学生总是抬不起头。促进学习的评估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强调纵向比较,即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少做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若有学生以前表现很差,但后来赶了上来,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进步,在给分时也要有所体现。如,可给适当的进步附加分(如5分),以提示学生关注他的进步。哪怕该生仍较其他学生差,只要进步了,也算成功。这样可克服常模参照评估的影响。又如,在某形成性评估中,有A、B两位学生都得了85分,其中A生原来基础较差,经过努力才得到该分,B生则没有明显的进步。为了鼓励进步,教师可给A生90分,而B生则维持85分
  5.师生亲切互动。评语实际是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意见交流。因此,教师在写评语时,必须注意语言表达,重视学生的情感反应。以下是在教学实验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做法
  同感。以朋友的身份,用平等语言交流情感。教师对学生倾注关爱之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位学生在《我的妈妈》-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情感真切,且文从字顺。教师的评语是这样写的:“我很理解你情感上的痛苦。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是美好而幸福的。
  商讨。用征询意见式的语气对学生提出要求,期待学生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字是人的脸,这次习作的书写明显比以前进步了,你的脸上也多了光彩。不过,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还是老跟着你,给你的习作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字典,写完习作后问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
  赞扬。反馈中的评价语应以赞赏为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正面的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情绪的催化剂,从学生内部激起了学习的新动力(仇汉江,2004)。因为用充满激情和期望的语句赞扬学生,可提高学生的信心,激励他们上进。为了体现真诚感,有时还要总结学生得到赞赏的原因
  活泼。采用幽默、调侃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气氛中自然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评价(陈国法,2008)。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促进学习的评估概述
第一节 促进学习的评估的发展背景
一、学习理念
二、评估取向
第二节 促进学习的评估的性质
一、促进学习的评估的概念
二、促进学习的评估的特征
三、促进学习的评估的过程:获取并善用信息
第三节 促进学习的评估与其他评估的关系
一、促进学习的评估与学习的评估的关系
二、促进学习的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关系
三、促进学习的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关系
第四节 “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结构.
一、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
二、促进学习的听说评估
三、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
四、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

第二章 评估的功能与质量标准
第一节 评估的基本功能
一、两个基本功能
二、两个基本功能的矛盾与平衡
三、不当的评估对教学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评估的质量标准
一、区分不同评估的质量要求
二、难度与区分度
三、效度与信度
四实用性

第三章 评估的多方配合
第一节 评估与课程的配合
一、评估的重要依据:课程
二、语文评估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公开评估与校内连续性评估的配合
一、推行新的评估系统
二、改进公开评估中的“校外统考”
三、在公开评估中开设“校本评估”
四、改进校内连续性评估
第三节 政府部门、教师、学生与家长的配合
一、政府部门
二、学校及老师
三、学生及家长
第四节 多样评估方法的配合
一、多样评估方法
二、恰当运用多样的评估方法

第四章 “赞赏一建议”型评估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评估方式
一、缺点本位:“找错一批评”型评估
二、优点本位:“赞赏一建议”型评估
三、两种不同评估方式的比较
第二节 “赞赏一建议”型评估的实施策略
一、选用可展现学生潜能、特长的评估方法
二、展现进步与成功
三、控制赞赏的频率、分布
四、关注学生个人的内部发展
五、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 能力导向型评估
第一节 能力导向型评估概述
一、语文能力
……

第六章 真实性评估
第七章 学生参与评估
第八章 经典的评估:纸笔测试
第九章 常用的评估课堂提问
第十章 评估标准的发展
第十一章 善用评估结果反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