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41607
  • 作      者:
    郭初阳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十七载教学探索,重构语文精神;
  五年独立执教生涯,践行教学勇气。
  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一面呈现于课堂,一面凝结成文章,《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是郭初阳近年来的评论结集。内容包括了学科建设、教材批评、教师身份的思考,以及非学校化教育的探索。
  这位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得主,弃体制而成为独立教师,步履坚定地走在越来越广阔的教育自由中。
展开
作者简介
  郭初阳(1973-),杭州人,任教于越读馆,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大人为什么要开会》等。《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是郭初阳的首部教育随笔,记录了作者对语文教育十七年来的独立探索和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
  在某种程度上,独立教师与独立候选人是相似的,都得把自己完全地敞开,摆在社会公众谣前。
  语文教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劳动者,他耐心,勤恳,勇敢,不抱怨,不谦虚,也不骄傲,乐于倾听,拥有普通的生活,更重视精神生活。他仿佛一个手工业者,他的榜样是斯宾诺莎。
展开
精彩书摘
  五、现代社会的性观念
  传统的爱情观里,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殖,与生殖无关的性活动即为罪恶,需要限制,这便是苏霍姆林斯基“性欲灾祸论”的立论基础。所以在他的童话故事里,那对男女一定是子孙满堂的,“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而现代社会的普遍看法是,性固然有生殖的功能,但还有与生殖完全无关的其他功能:性愉悦本身的价值、自尊和自我身份认同、接纳或拒绝的交流功能。现代社会肯定人类繁殖的必要,也充分肯定了性在生殖之外的多重价值。
  传统的爱情观还主张,性活动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个人情感,这样可以为女孩在异性恋关系中免受剥削、伤害而提供保护。没有深厚感情的男子,往往是危险的。在传统的爱情学家眼里,女孩子都是小红帽,凡是她所遭遇的,都是毛茸茸的色狼。这个观念先人为主地认为,男性的性与女性的性相比,前者更为粗暴,更不负责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男性危险观”里所描述的那样。然而,这样的描述并不符合实情,在现代社会里,“男性的性”与“女性的性”同样需要保护,尤其对于青春期少年而言。这种观念的另一种危险在于把“神就是爱”本末倒置,在课文里的表达就成了“爱情,它高于上帝”②——每一种人类之爱到达巅峰时,常常会自我加冕神圣的权威,爱国主义如此、民族主义如此、爱情也是如此,一定得警惕这种貌似上帝的声音,当记得C.S.路易斯的告诫:“爱情一旦受到毫无保留的尊崇和无条件的遵从,就会变成魔鬼。”①
  好的教育并不无限拔高爱情,只是尊重、温柔地对待青春期,了解“青春期前后对爱情的追寻,兴趣常常不在性交”。②成长生活中的每个经验都很重要,不可以贬辱与恐吓的方式,仅仅为了防止青春期的性行为,就破坏了他们对世界谨慎而合理的发问、探寻与梦想,残忍地击碎了他们光彩隐现的美好而敏感的心。
  不妨回忆一下茨威格笔下那个同样年龄的女孩,她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心上人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你的什么事情我都知道,我知道你的每一个生活习惯,认得你的每一根领带、每一套衣服……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每一小时都是在你身上度过的。啊,我干了多少傻事啊!我亲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我偷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个烟头我视若圣物,因为你的嘴唇接触过它。晚上我上百次地借故跑下楼去,到胡同里去看看你哪间屋里还亮着灯光,用这样的办法来感觉你那看不见的存在,在想象中亲近你……”③
  这个典型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青春期的世界总是小题大做,在成年人毫不留意的现实中闪烁着只有自己知道的爱情的微光,对男孩和女孩来说,在乎的是感觉:轻柔的触摸、迅速的一瞥、偷闲的时刻、秘密的梦想、诗歌创作、给杂志上半真半假的讨论回信、欣赏地下乡愁蓝调……这些微小的事件,都可以用来营建空中楼阁,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
  ……
展开
目录
序 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

第一章 爱杀柴桑隐
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

《致女儿的信》:一次并不成功的性教育
望眼欲穿性教育
我对范美忠文章的看法,兼谈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问答录
问答录:传播、行动、改变
第二章 名溪近讼庭
《祭十二郎文》作为中国典型朝代的典型文人作品,暴露了中国人典型的缺陷:情感失控,依赖感,借他人来确定自己,垂直型的家庭结构(只重父子/母子,不重夫妻关系),遇挫折自暴自弃……孙隆基写于1983年的那句话,总是如丧钟,鸣响不已——
不论“现代化”与否,中国“人”被设计的方式是否根本上有问题?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从濒死五阶段看《祭十二郎文》
陈情表?残肢令!
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
尴尬的孔孟——大陆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原典
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语文背后的思想迷局
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
生活与文学有着各自的原则:生活要尽量计算成本与收益,坚持精力节省原则;文学要尽量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敏感,“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坚持陌生化原则。两条原则,前者要求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后者要求延长时间、醒觉生命。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评《画家与牧童》
谎话说不圆——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第四章 摇舸出闲汀
第五章 宿简邀诗伴
第六章 余花在酒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