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要求同学们能够坐稳课堂总结的最后3分钟。坐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思维集中到课堂的学习内容中。同学们的思维,要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节拍,能够在老师的课堂总结活动中,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抓住学习环节的关键、突出问题的重难点。
传统型的授课模式中,受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环节设计的制约,最后3分钟的课堂总结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教师往往会依照自己的板书设计,将一节课中的思维活动过程粗线条梳理一遍,在形成结论的若干要害处,还会突出强调。这时,同学们的大脑必须高速运转起来,要让这节课的若干片段在大脑中形成回放。如此,便能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主要技法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类,为课后的笔记整理、作业训练和强化复习奠定基础。
在具有课改精神的授课模式中,最后3分钟的课堂总结,主动权通常交还给了同学们。这时,学会科学合理的自主总结,便显得格外重要。在这3分钟时间内,不但要从宏观上明确提炼出“学了什么”,更要能立足微观,对“怎么样”和“为什么”进行高效整合。
比如,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春》,最后3分钟的自我总结时,同学们就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春》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这节课完成了这些学习目标吗?《春》的重难点是什么?它们为什么是重难点呢?朱自清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从写作学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春》中学习到哪些写作技法?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写作《春》?这些问题,不一定都能在最后的3分钟内一一解答清楚,未能解决的部分,可以留作课后复习时再做进一步探究。
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最后3分钟自我总结,除了要能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进行精要归纳之外,还要能够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这一阶段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起该学科在该知识点上的“知识树”。要完成知识树的绘制,3分钟时间当然不够。3分钟内,勾画的是蓝图。具体的落实,留待课后复习时完成。
如果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科、甚至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下的课堂最后3分钟进行汇总归纳,则大体可以发现,这3分钟的课堂总结中,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格外关注:
(1)对课时学习目标的回顾和提炼。无论是由教师归纳,还是提名同学归纳,回顾教学目标时,必然会结合一定的定理定义、典型例题。这时,不能只满足于对目标框架的整体性记忆,而是要能够对目标内的具体知识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的反思。要在“学了什么”的基础上,对“为什么”和“怎么样”投注更多的精力。
(2)对由具体例题中提炼出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强化性记忆和理解。一节课中涉及的例题或许很多,但很多例题,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不过是为了归纳出具有共性特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抓住了最后3分钟总结中提炼出的这种共性方法,则同类型的众多问题,都有了解决的抓手。
(3)对拓展延伸内容的再思考和深加工。只关注来自教材中的要点知识,还不能培养出举一反三的习惯和能力。最后3分钟的总结时,还要对本课时后半部分展开的延伸训练的内容予以必要的关注。这些内容,往往是课堂学习重点的适当延展,能够体现出该知识在整个学科中的发展状况,对于从更高层面把握该知识有引领提升的作用。
(4)对易错点的强化和对共性化错误的诊疗。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新授知识.很多同学会形成“误读”。这样的“误读”,在课堂活动中,或许已经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虽然在授课时已经得到了纠正,但不见得所有人都真的理解了它。如此,在最后3分钟的总结时,对此类错误进行必要的回顾,同样是巩固课堂所学的一种好方法。
除此共性问题值得关注之外,每一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教学流程不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其最后3分钟的总结内容也注定存在着差异。比如,有的教师在最后3分钟的总结中,偏好于形成固定的结论;有的教师喜欢由本课时中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引出新的问题;有的教师热衷于解题方法的积累,每一节课都试图提炼出一种适应于中高考的解题技巧……凡此种种,同学们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切不可小觑了这3分钟的总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