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部评级结构。
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应有能力将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区分,对于评级体系中应有多少级别才最理想,现在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原则是每一级别不能过于集中。信用级别是由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决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违约概率衡量借款人的风险水平,这样违约概率使得各家银行的内部评级具有可比性,因此定义一个标准的违约概率非常重要。银行在开发内部评级模型的时候不但应该严格遵守违约概率的定义,并将其应用在评级设计及计算违约率上,而且这个统一的违约概率定义不但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而且还可以作为计量风险及经济资本的共同基础。
(3)评级所考虑的因素。
大多数的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了考察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充足性等因素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市场竞争、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因素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其中行业分析在内部评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点各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比较,才能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且使得不同行业的评级结果具有可比性。
(4)内部评级标准。
一般而言,授信人员根据经验及专业知识做出判断,可以使评级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随时根据不同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是单靠经验分析,对同一组风险因素,有些授信人员可能认为重要,而其他人员可能认为不重要,结果是评级标准因人而异。因此,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利用自身的数据建立统一的内部评级标准,一些大型银行早已经利用定量因素分析风险因素与客户违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非量化因素,如借款企业的管理层质素、产品的市场地位、产品的技术水平等,一般较难进行定量。一些先进银行的一般做法是制定依据定性因素对量化评级结果进行调整的准则,为使评级更灵活地应用于审批决策以及将来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银行需要将评级方法清楚地列明,并阐述风险因素的筛选过程、评级原理、变量处理准则等,以增加内部评级的透明度。
(5)内部评级方法。
从国际银行的经验来看,常用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评级法、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定性评级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方法。目前,世界先进银行大多使用统计分析模型,如违约模型(DM)或盯住市场模型(MTM)作为评级的辅助工具。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内部评级模型和系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内部评级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风险评级越来越重视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模型不断涌现;③更加重视企业的现金流分析;④侧重将内外部评级结果相互映射来做综合分析;⑤银行在业务决策中更加注重发挥内部评级的作用。内部评级结果不仅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还作为分配资金的基础依据,并为资产组合管理和产品定价提供支撑。
(6)统计检验。
在长期的业务开展和内部评级过程中,国际性银行积累了有关借款人比较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特定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历史违约情况,从而可以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对每一个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检验内部评级模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银行内部评级模型只有在通过检验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