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在强调业务转型,但是转型成效却非常有限。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利息,约占营业净收入的80%。虽然近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增速表面上看有所提升,但收入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有相当部分是在严厉的考核压力下从利息收入转移而来,且包含大量资本消耗业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投资者未从上市银行利润快速增长中实质获益
近几年,尽管上市银行每年都分红,但风险资产急速扩张,导致银行频繁通过增发、配股来补充资本。表面上看,银行分红回报了投资者,但是频繁的融资却造成了分红不足以覆盖投资者的再次投入。以上市股份制银行为例,现金分红总额虽高达1 702亿元,但是2007年至今,在A股市场上除IPO(首次公开募股)以外的股权融资金额已逾2 500亿元,显著超过分红金额,实际效应相当于投资者还是在向公司注资,现有股东权益持续遭到摊薄,没有实现资本平均回报。
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顾虑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
2013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反弹,资产质量下滑压力加大。截至2013年年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 921亿元,比上年增加9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比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在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双升”。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银行业的不良情况没有充分暴露,但是也难以合理预计不良情况究竟将发展到什么程度。这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增速发展,没有经济增速降到6.5%~7%,甚至更低的先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来测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情况,投资者只能选择规避。其次,投资者普遍认为目前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暴露并不完全,一方面无法预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程度会怎样,产能过剩行业深藏的风险有多少;另一方面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的违约风险不断提高,未来风险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上述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利润等与10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在价值却未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