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218799
  • 作      者:
    东航金融·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第一财经联合课题组[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14)》将视角重点投向三大领域:金融体系与财政体系(国内篇)、人民币与美元资产(国外篇)和金融属性逐步深化的大宗商品(大宗商品篇),旨在警示各类风险隐患并提出政策建议。在国内篇中,重点关注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杠杆———银行体系与财政体系,聚焦信贷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与财政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与养老金隐性债务风险)。信贷风险对我国银行体系构成直接冲击,而作为财政风险金融化载体的政府债务风险(包含养老金隐性债务),将间接推升通胀风险、汇率风险与银行坏账风险。
展开
精彩书摘
  更重要的是,2013年,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时期,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也形成一定冲击: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冲击。旧产业结构向新产业结构变迁,也是增加值逐渐转移的过程。投向旧产业结构的信贷资金已经形成了实物沉淀,难以与增加值同步实现顺利转移,从而威胁到存量信贷资金的质量。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冲击。最近几年宏观经济增长动力对投资驱动依赖较大,金融在资金投向上具备一定主导权。当经济动力更多依靠消费驱动时,将面临资金投向难题。未来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信贷增长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压力将逐步显现。三是微观层面企业经营失败冲击。无论是存量贷款支持的企业,还是增量资金支持的新兴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容易遭遇市场的突变,经营失败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巨大挑战。
  2.银行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除了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外,商业银行自身信贷风险管理也对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产生一定影响。
  之前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部分风险偏好较强的银行同部分企业一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扩张。为抢占市场,不乏有银行忽视信贷基本原则,放松了必要的风险管理,过多地将贷款投放到一些产能过剩领域、房地产领域,以及一些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和数量扩张的中低档出口领域,造成贷款集中问题。如光伏行业,前几年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包括国开行、工行、中行、农行等各大银行纷纷介入光伏产业,大量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2013年经济发生波动,市场需求回落,成本上升,这些领域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的冲击较大,企业现金流发生断裂,贷款在期初隐含的信贷风险成为现实,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
  ……
展开
目录

前言
国内篇
第一章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
1.1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现状与未来走势
1.1.1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现状
1.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原因分析
1.1.3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未来走势
1.2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1.2.1 不良贷款产生风险的原因
1.2.2 不良贷款对银行功能的冲击
1.2.3 不良贷款加大银行体系自身的脆弱性
1.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3.1 主要国家或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及经验
1.3.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1.3.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短期影响
1.3.4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影响
1.4 不良贷款政策建议
1.4.1 对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政策建议
1.4.2 对我国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和自身改革的政策建议
1.4.3 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1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及结构
2.1.1 总量突破17万亿元,年平均增速接近20%
2.1.2 结构变化
2.1.3 未被纳入审计债务
2.2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
2.2.1 偿债指标:举债投资作用减弱,地方政府债务占比过高
2.2.2 地方财政状况:土地财政难以维系
2.2.3 债务成本上升,投资回报下降
2.2.4 货币供给意愿和能力正在降低
2.2.5 融资平台风险正在上升
2.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
2.3.1 2013年市场利率出现飙升
2.3.2 2014年年初利率上升原因及未来利率走势判断
2.3.3 利率市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
2.4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2.4.1 监管框架改革
2.4.2 投融资体制改革
2.4.3 财税制度改革
2.4.4 政府职能改革
2.4.5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 我国信托业风险
3.1 我国信托业的历史演变
3.1.1 1949年前的旧中国时期
3.1.2 1949~1953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3.1.3 1979~2001年五次整顿时期
3.1.4 2001年至今
3.2 我国信托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信托行业现状
3.2.2 我国信托业面临的问题
3.2.3 "8号文"、"107号文"对信托业的影响
3.2.4 信托业转型重点拓展领域
3.3 我国信托业的风险与防范
3.3.1 信托业的稳健发展需防范风险
3.3.2 我国信托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3.3.3 影响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其他主要因素
3.3.4 我国信托业风险因素的防范
3.4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信托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信托业的影响
3.4.2 利率市场化下的国外信托业发展
3.4.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信托业的应对

第四章 中国保险业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4.1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4.1.1 保险规模与保费收入
4.1.2 保险深度
4.1.3 保险密度
4.1.4 保险业资产
4.1.5 保险市场集中度
4.1.6 险种特点与结构
4.1.7 保险投资渠道与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
4.2 我国保险业发展趋势
4.2.1 利率市场化下的保险业发展
4.2.2 城镇化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
4.2.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竞争的冲击
4.3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风险因素
4.3.1 价格风险
4.3.2 投资风险
4.3.3 中小保险公司亏损风险
4.3.4 新兴风险
4.4 政策建议
4.4.1 抓住市场化、城镇化、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保险业的转型
4.4.2 发挥险企在泛资管时代的竞争优势,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
4.4.3 以自贸区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契机,实现保险创新
4.4.4 制定扶持倾斜政策,促进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
4.4.5 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改进保险监管

第五章 人口与财富结构变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5.1 文献综述
5.1.1 人口结构与金融发展
5.1.2 财富结构与金融发展
5.2 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美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
5.2.1 美国人口状况概览
5.2.2 美国的婴儿潮和老龄化
5.2.3 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美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5.3 美国财富结构变迁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5.3.1 财富结构的内涵
5.3.2 美国财富结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5.3.3 财富结构变迁对金融业的影响
5.4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
5.4.1 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
5.4.2 人口结构变化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5.5 中国财富结构变迁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5.5.1 中国财富现状与发展趋势
5.5.2 中国财富结构变化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海外篇
第六章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对中国的影响
6.1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的退出节奏与路径选择
6.1.1 关联储已经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6.1.2 美国经济增长趋稳是美联储开始削减资产购买的基础
6.1.3 量化宽松政策可能的退出步骤
6.1.4 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
6.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6.2.1 国内利率中枢上移
6.2.2 若外部风险不加速升级,人民币汇率或将维持当前区间震荡
6.3 政策建议
6.3.1 国内外货币政策环境
6.3.2 政策建议

第七章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7.1 人民币国际化已获得的进展
7.1.1 我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现状
7.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
7.1.3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
7.1.4 人民币债券发行现状
7.1.5 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7.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7.2.1 跨境人民币结算中的问题
7.2.2 人民币可兑换问题和离岸金融市场问题
7.2.3 人民币国际流通量问题
7.3 基于国际经验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建议
7.3.1 英镑:金本位制下货币的国际化
7.3.2 美元:霸权国家货币的国际化
7.3.3 德国马克:主动推进的货币国际化
7.3.4 日元:消极被动的货币国际化
7.3.5 各国货币国际化经验总结
7.3.6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