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上述理论受到了资本账户开放反对者的挑战,他们认为将国际贸易的理论延伸至资本的国际流动是不合适的。其中最著名的是1998年哈佛大学的Rodrik发表的《谁需要资本账户可兑换》①以及同年哥伦比亚大学的Bhagwati发表的《资本的神话:商品贸易与美元贸易的差别>②。他们认为资源分配效率提升只有在跨国资本市场完全有效的情况下才可行,而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不完美等问题,使得该收益难以实现。其中,Rodrik的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一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与其投资规模及经济增长率没有关联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在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中频频爆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资本市场开放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及所带来的金融危机风险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日益增加的金融市场开放和缺乏管制的资本跨境流动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的稳定性。Bhagwati(1998)认为①,传统观点认为国家间自由资本流动与商品与服务自由贸易一样对多方有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未考虑危机的成本。亚洲金融危机与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后这些国家过度借贷外国短期资本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还指出了所谓“华尔街一财政部组合”(即大量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在美国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任职)是导致美国政府及IMF对自由资本流动过度推崇的深层次原因。斯蒂格利茨(2000)表示②,仓促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自由化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中国和印度(当时均有着严格的资本控制)成功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并保持了高增长即是最有力的证明。他还表示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是主要的问题;而FDI对开放国的益处则是显而易见的。斯蒂格利茨(2003)在其著名的《全球化及其不满》中表示,“资本账户自由化是导致亚洲危机最重要的单一因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