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制度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80318
  • 作      者:
    张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蓉,云南楚雄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牛导师。1995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上学位,200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01年8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2012-2013年在美围纽约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比较中小学教育、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中外教育史比较。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教材1部,参编图书8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制度研究丛书:教育制度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均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终身学习的倡导等因素的挑战,因此各国纷纷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以建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在这一世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讨论中国教育制度的转型问题,通过研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典型国家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特征,对比中国,将有利于认清中国教育制度转型的现实,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制度研究丛书:教育制度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
  所以,和平教育不论是以学科的形式单独出现,还是以思想的形式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它都应该致力于形成一种以民主、宽容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和平文化。即通过和平教育,使学生树立“人们可以公正地解决差异”的观念,以和平方式解决社会和政治冲突,增强人们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和平文化的形成。
  (5)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应对世界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做好准备。
  开展环境教育不仅要进行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整个世界及其居民,理解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必须解决的环境问题,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各项技能;而且要进行环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的道德观念,树立“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观念,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进而形成理想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所以,环境价值观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3.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各门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课程中的国语、外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等科目都为国际理解教学提供了计划,每一门科目的相关资料应以合适的方法加以利用,并要恰当地关注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每一学科都应通过有效的方式促进形成一种持续有效、协调发展的国际理解教育系统。(2)开发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程。即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纳入国家课程计划。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应运用尽可能多的材料,包括电影、教育广播和电视以及其他视听辅助手段。教学上的新技术可以很好地为国际理解的教育事业服务。“教学技术正创造着教学上的新规模,它在传播信息和改变对他人态度方面应同样是有益的。”
  此外,国际理解教育应尽可能运用让学生自己发挥个人主动性、创造性、技能和智力的活动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积极参与有助于外国团体的发展的国际性活动、自由讨论、辩论、对报纸文章、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评论,个人和团体的研究和报道,准备影集、书籍、墙报和展览,与国外的学校通信或交换其他物品,拟订集会的计划,旅行,音乐会,模拟联合国会议,社区研究以及国际夏令营和青年活动。
  4.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历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建议,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原则主要有:
  (1)各国的教育目的应体现《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目的要求,特别是《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提到的:“教育应当面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应当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应当促进世界所有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友谊,应当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2)各级各类教育都应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均应对国际理解有所贡献。
  (3)对所有民族及其文化、文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教育应帮助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帮助青年人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来观察别的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教育在对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客观评价时,还应介绍存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意识中的共同价值观、抱负和需要。
  (4)教育应增进国际团结和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教育应指出在处理世界问题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应阐明所有的国家,不论它们在政治制度或生活方式上有何不同,都应有义务和兴趣为这一目标而合作。因此,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工作应在学校中受到重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制度转型的背景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
二、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构

第二章  转型期的国际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潮
三、国际理解教育思潮

第三章  转型期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改革
一、教育优异:美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二、追求卓越:英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三、重视个性:日本的教育制度改革
四、走向现代化:俄罗斯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四章  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改革
一、教育机会均等:印度的教育制度改革
二、教育均衡化:巴西的教育制度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埃及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  变革与重建
一、世界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向
二、国际视域下中国教育制度转型的困境
三、国际视域下中国教育制度转型的策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