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受众成为新的信息把关人
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工具和手段,为专业媒体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样也为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扩展传播能力提供了可能。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垄断地位面临动摇。普通受众对传播工具和发布渠道的自主掌握,使其不仅在传播速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超越,而且更深层次地触发其信息接收流程和心理的全面变化。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权表现为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而网络时代的受众已经转变为舆论热点设置的参与者。在最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受众独立于专业媒体组织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和信息关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传播链条,并且开始对专业媒体信息发挥强大的反作用力。
2010年8月7曰,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发生泥石流。在此过程中,到甘肃探望外公的重庆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王凯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灾情及救援情况,及时上传至新浪微博进行“直播”。王凯微博中的内容在灾情发生初期被许多媒体所引用,随后许多博主纷纷加入直播队伍,呼吁大家对灾区伸出援手。网络受众纷纷响应号召,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和物资在短时间内汇聚到灾区。
虽然受众成为把关人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但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信息缺乏可靠信源和科学论证,也会造成谣言频发。2011年3月u曰,日本发生海啸导致核泄漏事件,随后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抢盐风波。在这个过程中,民众接受了相关的谣言信息,并以此指导了自己的行为,毫无科学依据地囤积食用盐。以新浪微博为例,2011年3月16曰微博上与抢盐相关的信息达25 033条①,而在此之前传统媒体未发布任何相关信息,受众在不断进行议程的自我设置中陷入了谣言的漩涡。
三、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博弈,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剧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主流媒体由于受到组织流程和报道策略的限制,其采访报道的优势往往被弱化,而以“在场者”为代表的自媒体则异军突起,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由此,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话语和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突发事件中出现了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被挤压的民间话语在突发事件中找到了集中的突破口,民间话语在与主流话语的博弈中更多扮演了监督和质疑的角色。在充满张力的对抗性关系中,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出现了较为突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非典”事件开始,由于主流媒体的报道缺位,各种非主流的信息传播途径开始占据舆论阵地,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渐显现。2003年春节前后,广东最早发现“非典”患者。从第一例到疫情迅速扩散,从医护人员被感染到少量病人死亡,从家家闭门“防非”到市民大规模抢购白醋、板蓝根、食盐、大米等医药和日常生活物资,主流媒体的失声和充斥于非主流传播渠道的各种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2月10日《羊城晚报》首次发布“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新闻时,已是传闻四起,小道消息接连不断。据广东媒体调查,此前市民有关“非典”的信息来源有80%来自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人们的口头传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