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Shao Peiren expounding on the future of communic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2416
  • 作      者:
    邵培仁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size:18px;"> 这是“学海拾贝”,不时显露出捡拾者的用心和追求</span><br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size:18px;">  &nbsp;这是学术感悟,思维之光偶尔会将阴暗的角落照亮</span></p>
展开
作者简介
  邵培仁,江苏淮安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国际影视产业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报》和《中国传媒研究》等中外新闻与传播学刊副主编或编委。先后发表论文280余篇,已撰写或主编传播学和媒介管理学著作26种。有多部著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4年荣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思想人物奖。
展开
内容介绍
<p>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size:18px;">这是“学海拾贝”,不时显露出捡拾者的用心和追求;这是学术感悟,思维之光偶尔会将阴暗的角落照亮。</span><br /><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size:18px;">  《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着眼于对话与共享,强调中西交融、古今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贯穿,全球化、亚洲化与本土化兼顾。尝试以清新的文风和散文化的语言叙述和解读当代传媒学术,以“去西方化”的本土视角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历史底蕴、时代风貌的传播理论和方法进行理性的、诚实的精悍分析和散点钻探,以立体、多元、移动的镜头灵活展现多姿多彩的传媒实践,以睿智、趣味、灵动的专业知识丰富和充实全球传播学研究,向世界传扬传播学研究中不同于西方的中华元素、远古智慧和学术特色。主张在立足本土、面向未来,弘扬中国传媒特色、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他者的先进理念、传播智慧和科学方法,进而与全球传媒学者共同建构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整体传播学”。</span></p>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向整体,是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趋势,也是传播学研究的应有态度。走向并建构整体的传播学,首先需要整体鸟瞰。整体鸟瞰就是从传播学研究国际最前沿、从学科建设新高度对传播研究的对象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俯视和全面把握,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结构、现状和趋势,将世界的或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将某个国家或集团的利益作为最高追求。学术创新就是颠覆旧范式、创立新范式,旧范式向新范式持续变化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但是,通向一种坚实的社会科学研究共识或范式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这注定走向整体的传播学不仅不会一蹴而就,而且一定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任务。 <br />  走向整体就要回归整体。这时整体犹如城堡,退可守,进可攻。回归为了出发,回顾旨在记忆。回归整体需要让个体的欲望适当消解,让团体的意识有所淡化。回归整体就是由整体和全局进行合理的统领、笼罩和主导,将个体和子系统放在整体和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分析,从而使得每个个体或元素都能在整体中知道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坐标。回归整体,从整体出发,就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好地建构和发展整体。 <br />  走向整体的传播学认同多元。多样是事物的本真,差异是生活的常态。多样、差异标志着传播学科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传播学科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预示着生命与希望。过去传播学研究曾以开放性姿态受益于人文社会科学,今后仍然需要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在走向整体的过程中继续以开放性的姿态进行多学科交叉和多元化共建。传播学研究认同多元,也意味着它要同其他学科一起迎接一系列具有时代标志的根本性转变,即由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知识导向向方法导向转变,分散研究向整合研究转变,个体研究向团队研究转变,单科研究向多科研究和交叉研究转变,单一研究方法向活用多种研究方法转变,学术“生产力”向学术影响力转变。 <br />  认同多元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导向整体、建构整体,在百花齐放、整体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稳定、平衡、可持续的和良性循环的生态机制。信息传播过程由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模式和“整体互动模式”进化,传播学研究所面对的也不再是孤立的、个别的传播现象和问题,而是从一定角度、窗口审视和研究“整个世界”,即它向自己要解决的那个任务的所有现象开放。它的任务始终是在互动中再现整体,将各种互动要素有意识地归并到整体之中,努力找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再进一步“认识”它、“适应”它、“支配”它。因此,“整体互动”要求传播学者自觉地、正确地将整体与局部、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研究,使个体在整体统领下互动,整体在个体交流中融合。 <br />  走向整体,亦是走向统一。人类社会是“基因与文化”共生演化的互动整体。自然科学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获得了统一,包括传播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过多年来的深入交叉和强力博弈,也为跨学科研究搭建了很好的互动平台,在学术创新、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统一框架和尺度,即将出现“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及其“基本的中心原则”。这不是“制约”而是“进路”,不是“束缚”而是“协同”。因为学术研究有了统一的框架、原则和尺度,才可以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人类行为科学协调起来,使各门学科的专家学者在面对一个重大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如危机事件)时能够彼此协作、互动互助、共进共演。 <br />  那么,如何走向并建构整体的传播学呢?今日之世界,学术向整体发展,学科向学部延伸,学部向学环渗透,是全球科学的发展趋势。航天飞机、航空母舰、国际空间站的制造与运行,科学研究中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平台、大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顶尖科学家,更需要具有宏观视野、复合知识、领导能力甚至兼有文理两个以上博士学位的全能型的战略科学家。全能,是未来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提出来的最新要求。没有广博的跨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方法,你无法率领团队成员解决涉及文理、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难题。 <br />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br />第一章&nbsp;传播的想象与期待<br />读书与纸质媒介的魅力<br />读书是信息接受和精神享受的过程<br />学术研究的传媒景象<br />行走的学术:让我们健康的学术与生活<br />传播观念支配人的传播行为<br />传播是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br />人类传播的终点在哪里<br />传播的戏剧性情调与趣味<br />传播就是生产正能量<br /><br />第二章&nbsp;愿景:走向整体统一的传播学<br />走向并建构整体的传播学<br />中国传播学的学术坐标<br />如何追赶和引领传媒学术潮流<br />应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提倡什么<br />学术研究是一副沉重的思维十字架<br />专家学者,您凭什么牛<br />传播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抉择<br />确立和规划中国媒体的愿景<br />媒体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br /><br />第三章&nbsp;本土化:中国传播学创新原动力<br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吗<br />中国传播学需要学术寻根<br />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进路与策略<br />传播学的本土渊源与经典论断<br />“和为贵”与本土传播“四戒律”<br />平衡与循环:中国文化中的生态理念<br />集群生态与媒介集群的功能和原则<br />华文新闻与传播学正在全球崛起<br />建构中华传播学研究的新景观<br />亚洲传播研究的本土路线<br /><br />第四章&nbsp;交叉化:中国传播学创新路径<br />中国传播学研究需要多元视维<br />学术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明智选择<br />当代传播学的生态转向与发展路径<br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br />坚守媒介生态的核心观念<br />遵循媒介生态规律的策略选择<br />媒介集群的特点、模式及识别<br />建立科学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br />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的融合地带<br />媒介地理学:当代传播学研究的新趋势<br />地理形势决定媒介格局与影响<br /><br />第五章&nbsp;全球化:中国媒体的挑战与抉择<br />拒绝还是迎接媒介全球化<br />创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媒介特区”<br />关注未来媒介发展变化的大趋势<br />媒介经营管理的全球性变化与走向<br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在何方<br />传播全球化、媒体人性化的新格局<br />世界已经进入全民传播时代<br /><br />第六章&nbsp;批判的媒介与媒介的批判<br />警惕全球新闻媒介的蜕变与沦落<br />新闻媒体同质化的根源及突破侣<br />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br />信息低保:实现中国梦的信息保障<br />信息污染已成新的社会公害<br />媒介恐慌:源于媒介就应止于媒介<br />媒介恐怖论:媒介与恐怖主义研究<br />中国媒体的角色错位与调适<br /><br />第七章&nbsp;传媒的明天与明天的传媒<br />追求建立世界信息公平的新秩序<br />走向创新和整体互动的中国传媒<br />窥探好莱坞整合营销的奥秘<br />从韩莱坞崛起看跨文化传播的策略<br />想象与期待中的华莱坞电影<br />华莱坞雄起的机遇与挑战<br />从当下走向明天的传媒学科<br />媒体人要有执着的专业理想<br />新媒体是新文化也是新生活<br />玩具的媒介想象与媒介玩具化<br />绿色空间中的媒介生态城堡<br />未来媒介都是城市媒介<br /><br />附&nbsp;让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同行/杲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