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力量
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宁波实践
这是一个近五年来常见的场景:
每年9月,全国百所重点高校研究生,几百名院士专家,上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都要携带上千个科技成果、上千项创业计划项目,几千项创意设计赶往宁波,参加“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
这是一个个令人惊讶的数字:
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10人人选中央千人计划,27人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272人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9项。
这更是一个让人不得不关注的奇迹:
统计显示,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怎样影响,宁波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4.3010,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2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财政收入1171.7亿元。宁波以不到浙江省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20%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
“海定则波宁”,才至则市兴。宁波,一个偏居长三角南翼的港口城市,凭借什么在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吸引着如此多的海内外精英纷至沓来?
“宁波的今天,得益于我们五年来悉心打造的人才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平台,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倾心构建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得益于宁波市委政府多年来在人才工作中的角色转换。”9月的一天,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伟对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政府投入,人才优先;人才引进,以用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正在宁波变为现实。
从独舞到集体舞
让朱伟感慨不已的人才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平台,即是每年一次的“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这个集人才、科技、教育、产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一体的人才开发综合性载体无疑是宁波近年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典型象征。
“人才科技周”脱胎于1999年开始的宁波高层次人才洽谈会。11年前,针对宁波城市知名度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实,宁波市高调宣称,凡研究生、副高职称以上人才,不管来自何处,宁波市政府一律发放交通补贴。此举在全国首开先河,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许多人就冲着宁波这个大手笔来到宁波。“高洽会”的局面很快打开。
相同的时间、地点、主题、规模坚持数年,“高洽会”渐成品牌。就在这个由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高洽会”扬名全国之时,由宁波市科技部门主办的科技高交会、教育部门主办的教育高峰会也开始兴起。
2003年,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全国人才工作进行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在这一大背景下,宁波也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如何进一步放大“高洽会”的品牌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进的载体层次?如何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平台,实现1+1>2的叠加效应?这些问题一一摆在了决策面前。
“从党管人才的角度看,‘高洽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太单一了。应该看到,在整个人才开发工作中,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明确人才发展目标并不难,关键在落实,即建立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在大的目标、政策相对完备时,最关键的是机制的创新和平台的建设。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需要有抓手,要有一个能起到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的平台。”宁波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
整合成了党委政府的必然选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