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图书价格管制:从严紧趋向宽松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传贮工具,在大众传播网中,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正因为如此,图书价格的上升,哪怕是轻微的上升,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都是常见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所有的出版社,包括私营出版社和国营出版社,甚至是国家级的人民出版社,均由自己决定图书的价格,其定价原则是“成本+利润+税收”。这一阶段,政府对图书业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出版方针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方面,对书价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或规定。1956年,随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政府为图书出版业规定了“保本微利”的经营方针和定价原则,与此适应,从那时起在全国实行图书统一定价标准,即对图书实行价格管制。当时的这个图书定价标准一直维持到70年代末①。这一期间,政府先后制定了近20个有关图书定价问题的文件,其中,除个别文件为略微调高定价标准外,绝大多数是要求降低定价标准。从总体上看,这一期间图书价格管制政策的实施是十分有效的。
进入80年代以来,长期稳定的图书定价标准开始被出版社突破,平均印张价格逐步上升。到1984年,由于纸张价格和印刷工价等的推进,按照过去的定价标准,出版社已难以做到“保本微利”,所以政府首次全面提高了各类图书的定价标准。这是1985年中国图书价格大幅度上升的直接原因。这一年上海图书价格上升了40.3个百分点。之后,一方面由于成本的继续推进,以致国家不得不经常对定价标准做一些局部的微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保证学术类图书的出版,规定印数在3000册或5000册以内的学术著作可以按照成本定价①;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出版业已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出版社的利润动机趋强,有了突破价格管制的冲动。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致使1988年中国图书价格又出现了一次大幅度的上升。这一年上海图书价格的增幅是42.57%,这种局面还在持续,1989年上海图书价格的增幅为46%,。图书价格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促使人们对图书价格管制的定价方式这样一个较为深层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成本与定价方式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
1988年上海书籍出版品种总数中,印数不足5000册的占25.89%,但这些图书对平均定价的影响却占到41.09%。这就说明,印数不足5000册的书籍构成了支撑1988年上海图书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5000册以下的小印数书籍可以按成本定价,较少受到价格管制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的观察,来认识价格管制及现有定价方式的一些不利影响。
1.成本与利润的“剪刀效应”
如前所述,中国现行图书全国统一定价方式是1956年开始实行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不计成本,不问需求,不管质量,基本原则是保本微利,将图书按内容分类划档,然后规定每个印张的价格。在这种管制价格下,相当多的图书的出版通常可以弥补成本,且有微利。但是,对印数少于10000册,尤其是少于5000册的小印数图书市场来说,规定价格便明显地构成了出版社进入的障碍。
为了说明价格管制对小印数图书市场成长的影响,我们首先把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作一比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