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文库:母语传播视角下的欧洲华文传媒研究》:
留学生群体,是移民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这一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中国近代以来的留学潮经历了130多年的历史,欧洲是留学潮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地。光绪初年(1875年),清政府就曾派出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在这批人中,有后来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左翼左营副将兼“经远号”管带林永升,有首次把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8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的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严复,他们被选派到英国留学。1907年6月22日,《新世纪》周刊创刊,这份法国最早的华文报刊,就是由一名清政府派往法国的留学生李石曾发起创办的,他于1901年以随员名义跟驻法兰西钦差大臣孙宝琦一同赴法留学。后来因为1915年开始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等都在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以周恩来为领导的中共法国支部还先后创办了《少年》和《赤光》,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并与国内的政冶斗争紧密相连,报道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华文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国大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主要是前往原苏联及东欧国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基本上都被召回国参加了工作,此后一直到70年代初,中国不再派出新的留学生。从1972年9月开始,中国大陆恢复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同期在西欧留学、或学成后定居于欧洲的华侨华人华裔主要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及位于东南亚的原西欧的殖民地国家。其中,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华裔留学生主要到英国求学,印度支那的留学生主要去往法国。自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迅速发展成为欧洲中国留学人员的主体,学生海外求学所选国家也发生明显变化,以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现今则扩展到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以及欧洲的英国、瑞士、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已达3.5万人。在英国,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最新统计,目前有超过10.5万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学生数据显示,在2011-2012年度,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接收的中国学生数量与前年度相比增加了16.9%。①在荷兰,中国学生已经成为继德国学生之后留学荷兰的第二大留学生群体。②目前,在欧洲的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可观,并因主要集中于欧洲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而显得引入注目,但是由于相对于美、加等国而言,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要从“学生居留”转为“工作居留”相对困难,因此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当然,随着移民人群总数不断增加,目前欧洲华人移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原先人口数量很少的北京人、上海人、四川人等,现在在法国、荷兰、西班牙、匈牙利、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都组织起了自己的地缘团体。而2000年之后,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北方人”突然增多,但是东北人在欧洲基本没有可以利用的网络,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处于非法无居留的状态,因此他们在欧洲的生存状况相对艰难,这一现象,也正在成为欧洲华人社会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另一个对于欧洲华文传媒受众群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划分标准,是通过年龄构成对华人移民群体进行分析。总体来看,目前欧洲的华人移民社会还是以第一代移民为主,同时不断有大量的年轻新移民加入其中,倘若与人口构成接近或已经步入老龄化的欧洲主体社会相比,欧洲华人社会的人口结构基本是“成年型”的,但是如果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华侨社会的人口构成相比,则今日欧洲华人社会人口的年龄构成中,未成年儿童以及已进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这些属于赡养人群的总数已明显上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