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舆论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舆论”的定义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或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刘建明《基础舆论学》)“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事务所持有的相近意见的显性传播。”(邵培仁、叶亚东《新闻传播学》)“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在国外,《美利坚百科全书》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综合”。美国《社会科学词典》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中流行的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舆论定义为“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综合中外对舆论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定义中的共有描述。
首先,舆论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能够引发舆论的社会事务一是要有公共性,即发生的事情与公共的利益有某种联系;二是要有显著性,就是事情重大,所涉人物有名;三是要有新异性,即异乎寻常,对公众产生较大吸引力和刺激性。
其次,舆论是一群人共同的、一致的意见。对于某一项公共事务,可能会产生若干种影响力大的舆论,每一种舆论都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相对趋同的观点。因此,舆论可以由某个集团人为地制造出来。
第三,舆论是一种显性的传播,单独一个人心里想的,日记上写的,自言自语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不能算是舆论。
民意是舆论的一种类型,是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的总和,是任何个人或小集团无法自我标榜的。对于执政者来说,民意不可违,但民意可以进行引导。
1.1.2舆情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学者王来华和刘毅对“舆情”一词进行了辞源学考证,认为“舆情”最初应指老百姓的情感、情绪;而后,还含有民众的意愿、态度、意见等意。刘毅给出了舆情的概念——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可见,舆情的内涵比舆论更宽。舆论强调的是“某种共同的意见”,而舆情则强调“各种不同意见的总和”,其中既包含了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也包含了少数人的想法,其中有正确的、理性的舆论,也有错误的、情绪化的舆论。
舆论是公开发表的言论,而舆情是各种公开的舆论,以及非公开的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美国学者伦纳德·杜布(Leonard Doob)提出过“内在舆论”(internal public oplnion)和“外在舆论”(external public opinion)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一项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表达出来,即为内在舆论。内在舆论如果要变成外在舆论,决定因素有三个:一是动机的强度;二是社会团体的相关规则;三是传播媒介报道的可能性。
1.1.3国内外舆情思想演进
(1)中国舆情思想嬗变
在中国,重视民意、民情的“以民为本”思想源远流长,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