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问交往日益密切,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逐渐加强,外汇市场作为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集中地反映了国际经济、金融动态与各国货币汇率变化的趋势。近代上海外汇市场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近代金融史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个案组织相比,以市场为探讨对象,可以从一个较广阔的视角勾勒出居于这个市场的中外银行、中外商行,以及处于其后的各方政治势力之间的此消彼长,进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上海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位置。此外,做长时段和整体性的研究,往往可以启发我们对历史走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相关的研究现状
学界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即从不同的侧面对上海外汇市场予以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上海外汇市场在上海、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地位所致。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徐寄顾的《最近上海金融史》(1932年增改再版),张辑颜的《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初版),杨荫溥的《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杨著上海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版)、《中国金融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耿爱德(E.Kann)所著《中国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这些著作主要将其着眼点放在在华外商银行的发展沿革上,并或多或少地对国外汇兑问题进行了描述。其中《杨著上海金融论》就国际支付办法、国外汇兑种类、国外汇兑的处理方法、国外汇兑市场的组织、国外汇兑市场为外商银行操纵之原因、国外汇兑之平价、国外汇兑之行市表、国外汇兑行市之指数、国外汇兑行市涨落之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应该说,其内容是较为全面详实的,只是受到当时经济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限制,缺乏有深度的理论分析。
金融风潮的爆发亦容易引起学者对时局产生关注。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这样的时刻。金贵银贱、白银风潮之下,上海经济时时为金银比价的变动所困扰,上海外汇市场是反映金银比价波动的主要场所,其波动与运作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国人谈论经济问题的焦点。作为中国货币问题核心的国际汇率变动问题,因而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政府人物如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徐堪等;工商业领袖有陈光甫、张嘉墩、贝祖诒等;学者如马寅初、杨荫溥、朱俣、魏友荣、章乃器等都卷入了中国经济h何处去的讨论之中。他们将当时重要的经济学期刊,诸如《银行周报》、《财政评论》、《中央银行月报》、《中行月刊》、《东方杂志》,以及重要的报刊《申报》、《大公报》等作为表达自己对经济现状认识的阵地,纷纷倡言如何应对危机。专著亦出了一批,其中关于金贵银贱风潮的有工商部工商访问局编《金贵银贱问题丛刊》(中央印务局1930年)、若戌编《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林维英著《白银跌价下的中国(1926--193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资耀华著《金贵银贱之根本的研究》(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印行)等,而涉及白银风潮的有林维英著《中国之新货币制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魏友荣著《现阶段的中国金融》(华丰印刷铸字所1936年版)、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编《中国白银问题——致美国来华经济考察团备忘录}}(1935年印行)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