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机制
从经济活动的实践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求决定机制,市场经济活动首先要考虑供求关系及其变化;二是价格决定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包括垄断性行业的竞争性环节;三是竞争决定机制,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三个“自”:企业自主生产,消费自由选择,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自主生产与市场供求决定机制有关,消费自由选择与市场价格决定机制有关,要素自由流动与市场竞争决定机制有关。
供求决定机制。根据市场经济理论,价格对市场供求的调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经济理论上讲,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但人们有时看到的却似乎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决定价格水平。譬如某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其销售价格就会相应地上涨。但这只是理解的水平和认识深度问题,而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产品成本提高后,生产者对应于不同价格水平的出售意愿发生变化,也就是供给曲线的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会上升。可见,在这里仍然是市场供求共同决定产品价格。例如,某场演唱会原定的票价是500元,但演唱会的主办方后来请到某当红歌星,演唱会的票价提高到600元。因为一方面主办方请歌星的成本增加了,从而移动了供给曲线;另一方面,当红歌星的票房号召力增强了,即演唱会的市场需求增加了。所以,票价理所当然会提高,这并没有破坏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命题。
价格决定机制。从宏观层面而言,价格决定机制与市场形态变化有关。回顾二战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定价权的两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具体拐点是1987年左右,这次定价权的转移是从制造业到渠道。这个拐点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沃尔玛的崛起。当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打折型零售商开始大幅进攻市场之后,零售业的整体行业整合度发生了突变。在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过程中,定价权从制造商转移到了零售商。第二次转移发生在21世纪初,具体的拐点是在2003年。2003年从思科公司整理的网络流量变化图中可以看到,个人用户从个人IP地址所产生的流量首次超过了从商业地址产生的流量。因为互联网的到来,卖方和买方之问的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定价权从卖方开始转向买方,从渠道为王的时代转向用户为王的时代。定价权的两次大转移都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绝不是政府左右的产物。从微观层面而言,因定价体系的不合理,市场规制的不健全,价格决定机制经常被扭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