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周期
每一个上第一堂经济学课的学生都会被灌输这样一个信条一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资源配置。谁知从这一刻开始大家就已经误人歧途了,正是从资源配置这个目标出发,大家都开始了对那些“假大空”问题的思考:帕累托最优、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与管制……当大家步入社会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经济学不能为我们从市场赚得一分钱,所谓的经济学实际上非常不“经济”,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搞企业的人想知道产品需求的增长能否持续,搞金融的人想知道市场的下一步走向,普通百姓想知道通胀会持续多久,股票投资者想知道如何规避熊市风险,这些问题都和一个现象密切相关,这个现象就是经济周期。可惜的是,我们的商学院都只会按照高等教育司的指导安排教学计划,那些对除未来的总理之外的其他人没有半点用处的“假大空”命题充斥学生们的头脑,而真正实用的经济周期知识却根本得不到普及,经济周期理论成了类似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这样的武功秘籍,似乎只有江湖怪客才会修炼。
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头脑中连经济周期的概念都没有,金融机构也是如此,理论知识的贫乏和对眼前利润的疯狂追求使得信托公司、商业银行这些所谓的专业金融机构也成了十足害人的主。他们在红酒和白酒最贵的时候发酒类信托;在黄金最贵、最火的时候推出名目繁多的黄金投资品种,包括黄金自动售卖机;在通胀的顶峰时刻推出矿产如煤矿一类的信托和理财产品,对新发行的企业债券不问环境因素照单全收,然后公式化地告诉投资者有风险但会有高收益,只要找一台放音机就能代替这些机构的全部风险提示工作。电视上专家们会说投资者要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云云,但这些专家自己看过吗?这些说明书上都是“股权投资不超70%、债券投资不超90%、现金不超90%”这样的语句,写了等于没写,金融机构从法律上保护自己可精到家了。如果产品亏了,你可能从他们的说明书判断他们违规吗?金融机构就差没写成“股权投资不超100%、债券投资不超100%、现金不超100%”了。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只考虑一件事,就是什么产品能在短期产生最多利润就上什么。至于那些对经济周期因素考虑不周的投资决定,其结果就是资产价值被接下来的危机和紧缩所吞没,个人投资者资产减值严重,企业投资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中止。
无论是经济周期理论,还是股市牛熊规律,都属于实证知识。财经名人和经济学家一天到晚唠叨的制度如何改革、政策如何修订、市场化程度如何提高、货币如何国际化等问题则属于规范性知识。规范性知识与投资者个人赚钱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无论主席和总理如何用心良苦(假设他们是用心良苦的),股市还是有它自己丰富的生活,它所固有的涨跌规律是不会因为官员和财经名人的关心而改变的。个人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从实证方法出发去把握这些固有规律,只有实证的知识才是对我们实用的知识,至于规范建议,还是留给好事者去热烈讨论吧。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全部颁给了从事资产价格实证研究的金融学家,他们的研究领域正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金融学家的情况很少,而这次又全都颁给从事资产价格实证研究的金融学家,这说明了我对实证知识的强调所言不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