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40807
  • 作      者:
    戴元光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2014)》是对我国2014年新闻与传播学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综述的学术参考书。本辑依然从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五个板块对当年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蓝皮书(2014)》:
  林凌在《网络传播未成年人涉案事件的几个法律问题》中指出:“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涉案事件已经成为网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者认为:“未成年人有普通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公众人物之分,既不能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对抗舆论监督未成年公众人物,也不能借舆论监督之名肆意侵害普通未成年人隐私权;网络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还来自于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而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受制于法定监护权,必须进行适当限制,让其慎重而又节制地传播未成年人的隐私内容;代理律师的传播权受到法律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规范,避免律师通过博客、微博等传播平台操纵舆论,影响和干扰案件审理工作。”
  姚广宜在《网络环境下网民司法关注与媒体监督报道》中指出:“从微观角度看,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司法关注更侧重于案件的司法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由道德与法冲突而关注案件的司法程序;由关注案件到关注具体司法程序;由媒体监督致司法部门介人进而关注司法程序。”文章以此为视角,选取相关案例,剖析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司法关注与媒体监督报道的特点。
  魏永征“通过回顾‘新闻侵权’、‘媒介侵权’概念的提出和演变,说明这些概念在中国传播法研究中的地位,论证了它们何以不能成为法律概念但可以作为学术概念的理由,并对当前进一步开展媒介侵权的研究发表了看法。”
  ……
展开
目录
新闻理论研究发生结构性变化——2014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
一、新闻理论建设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三、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与使命研究
四、新闻伦理研究
五、媒介融合新闻研究
六、新闻专业主义
七、新闻制度、法律、法规研究
八、媒体监督研究
九、新闻思想史研究
十、舆论研究
十一、其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更为自觉的危机与挑战、反思与重建的意识——2014年中国传播学研究
一、学术史回顾的视角与进路
二、反思与重建
三、传播史/传播学术史研究
四、跨文化传播研究
五、城市与空间传播研究
六、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
七、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八、新媒介与媒介化/中介化
九、向传播研究大师致敬
十、简要的评析

外延扩大价值多元的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2014年中国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
一、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一)报业向何处去
(二)广播电视产业
(三)新媒体产业
(四)出版产业
二、新闻传播体制、规制研究
(一)传媒管理体制
(二)传播法制
(三)网络侵权
三、文化产业研究
(一)文化产业制度研究
(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三)文化产业园研究
四、广告经营管理研究
(一)广告产业
(二)广告法律法规

重整与迈进——2014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
一、理论篇:研究体系与学科建构
(一)媒介融合与学科反思
(二)媒介形态变迁与概念重塑
(三)研究体系重构
二、制度篇:产业运作与社会规制
(一)广电媒介组织管理运作与产业经营
(二)广电社会功能研究
(三)融合时代下的媒介规制
三、文化篇:文化交流中的视听传播与关系重构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广电媒介使用与民族研究
(三)影像作为一种城市传播方式
四、操作篇:业务更新与模式演进
(一)新广电时代的业务研究
(二)节目研究向深度迈进
五、结语:重整与迈进——广电研究的新时代
(一)广电相关研究的进展与突破
(二)研究不足与今后讨论的方向

根植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场景当中——2014年度中国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
一、微博、微信、移动传播:新媒体研究中的“新星”
二、移动互联网络研究:国家基础设施、国家治理基本领域
(一)互联网思维和国家治理
(二)网络安全、网络信息保护和隐私权
三、新趋势、新动态:新媒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一)受众调查研究、受众研究范式
(二)新媒体与社会生活、趣缘群体、粉丝社群
(三)社会生活的新趋势、新动态
四、喜忧参半:新媒体使用对于新闻业的影响
(一)网络新闻从业者、新闻生产、报道范式
(二)融合新闻、媒体融合
五、治理与表达: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网络舆情、网络反腐、地方治理
(二)公共参与、意见表达
(三)网络社会动员、集体行动等
六、中介化、可视性、时空观等:理论视野的拓宽
(一)媒介化、中介化、媒介权力
(二)可视性、现代性、公共性
(三)时空重构及其多元议题
七、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