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与中国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94912
  • 作      者:
    章洛菘,姜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深度透析金融与中国命运关系的重磅之作。
  金融证券业资深律师章洛菘、姜浩深入研究金融体系的重磅新作。章洛菘曾成功主办包括中国中小企业房地产第一股——广宇集团、中国民营企业第一股——阳光照明等80多家公司的资产重组及境内外股票上市工作,被《亚洲法律与实践》杂志(Asia  aw & Practice)评为“资本市场·亚洲杰出律师”。而姜浩先生曾代表美标、通用汽车、华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康宁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以及所罗门美邦、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的融资活动。
  本书对近现代世界各国重大转折点和金融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差异,为中国完善金融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对互联网金融体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专文推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王能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展开
作者简介

  章洛菘(章晓洪),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要执业领域为证券与资本市场、金融以及公司与并购,一直专注于证券、金融、投资、公司法及经济诉讼等业务。曾成功主办包括中国中小企业房地产第一股——广宇集团、中国民营企业第一股——阳光照明、中国制造企业澳洲第一股——天外天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国三江化工等80多家公司的资产重组及境内外股票上市工作。
  曾荣登《亚洲法律事务》杂志(Asia ega Business)封面人物,被《亚洲法律与实践》杂志(Asia aw & Practice)评为“资本市场·亚洲杰出律师”。至今已出版《企业并购与重组》、《中国公司成功上市路线图》和《股东派生诉讼研究》等多部著作。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访问学者。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金融与公司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


  姜浩,美国著名律师行安伟国际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在证券、公司收购与兼并领域极富经验,专长于国际交易与融资,曾代表美标、通用汽车、华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康宁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以及所罗门美邦、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的融资活动。
  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山东华能的代表律师,并且一直在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融资活动担任顾问。
  《哈佛商业评论》咨询顾问专家,定期在美国会议协会(American Conference Institute)发表演讲。在《国际金融律师》(Journa of Internationa Financia awyer)、《中国金融评论》(China Finance Review ) 和《银行与金融服务评论》(Review of Banking and Financia Service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关于项目融资与投资公司的文章。
  瑞士Webster大学企管硕士,瑞士日内瓦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与大国命运紧密相关。
  《金融与中国经济》是一部深度透析金融与中国命运关系的重磅之作,本书的两位作者章洛菘和姜浩先生都是在金融证券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律师,在这本书中他们对全球资本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研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互联网企业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对近代世界各国重大转折点与金融的关系研究的同时,作者还对中国完善金融市场的现状提出了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这些建议有利于保障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展开
精彩书评

  章洛菘和姜浩先生都是在金融证券业务方面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律师,他们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关心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写出本书,精神可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 成思危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金融体系的成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激发市场的力量,也需要超前性的、多视角的研究,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视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巴曙松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也相当复杂,章洛菘及姜浩先生通过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极具借鉴意义的建议,参考价值极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王  能


  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改革又到了新的关键时刻,比如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改革、政府管理机构对风险的把控、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资本账户的开放形式和速度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路线,这些改革内容和其优先顺序都很有讲究。章洛菘和姜浩先生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理论知识功底深厚,国际视野宽广,属于极佳组合。本书内容虽跨越广阔时空,但却处处与中国实际紧密相联,非常值得一读。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委员会主任 魏尚进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的搅局者——余额宝
  余额宝自 2013 年 6 月推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据称,余额宝如今的规模已经达到了 4 000 亿元。根据天弘基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 2 月26 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了 8 100 万,超过了 A 股股民的数量。余额宝的特点是立存立取,高峰期利率水平能达到银行一年期定存的两倍多,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很具有吸引力;而对于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来说,作为互联网和金融的联姻产物,余额宝恰恰印证了马云的话: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余额宝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不过,这并不妨碍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相继出现。比如,有人认为它只是购买方式进行了创新的货币基金,有人则认为它已经是银行了。又比如,有人认为它提高了市场利率,有人则认为它的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此迥异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观察家的立场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余额宝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本身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PayPal 是国内普遍认同的余额宝的母版,而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也曾纠结于是否将其当作银行的问题。
  按照余额宝的公告来说,余额宝其实是一种货币基金。具体来讲,当一位客户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转存到余额宝里时,实际上他是用这些钱买了一只货币基金。这只货币基金则是把汇集来的绝大多数金钱,以大额、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到银行里去,用少量的钱去买债券。这个货币基金主要靠大额、定期银行存款的利息来挣钱。所以从本质上讲,把钱存到余额宝和自己去买货币基金是一回事儿。
  有人认为,既然余额宝最后还是要把客户的钱存到银行去,靠银行利息吃饭,这实际上和客户自己去银行存钱没有什么两样,那为什么不让客户自己去银行存钱呢?他们就此认定,余额宝这一产品是扰乱市场的银行寄生虫。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要做寄生虫一般需要有独一无二的资源,比如各种垄断地位、特许经营权。如果有两条路可以去银行存钱,人们选择了走余额宝这条路,而没有选直接去银行这条路,那就是大众普遍认为余额宝比去银行存钱更有利可图。或者说,余额宝可以使人们获得某些方便或好处。余额宝从二选一中胜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又何来寄生之说?
  在当前中国特殊的市场条件下,余额宝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将人们的钱汇聚在一起,形成规模后再去投资,而这个特殊市场的条件就是利率非市场化。具体来说,按照中国目前的利率政策,在银行存款的“零售市场”上—— 一个个普通储户去存款,银行能提供的最高利率受到政策限制,即能给普通储户的利率不能超过一定的水平,否则就是违法。事实上,这一利率很低。但是在银行存款的“批发市场”上——储户带着数百万、数千万的钱去银行存定期、协议存款时,银行能提供的利率水平是不受政策限制的,随行就市,比“零售市场”高很多。而余额宝这个“团购组织着”,因为打通了存款“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使得一个个分散储户进入了之前进不去的存款“批发市场”,享受到了原先享受不到的、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使储户获得了较高的利益。
  于是人们可以看到,一端是利率很低并且受政策限制的存款“零售市场”,另一端却是利率水平相对较高的存款“批发市场”。同一笔钱放两个地方利息却不同的情况,使得帮储户把钱从“零售市场”搬到“批发市场”的主体逐渐增多,而余额宝自然不是唯一一家。中国现存的各种货币基金、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都具有将钱搬家的功能,可为什么唯独余额宝备受瞩目呢?这是因为它的创新性:一元起存和立存立取。同时,与支付宝挂钩,支持手机操作。事实上,余额宝这类产品的兴起,根本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批”“零”差价。余额宝不过是借助互联网加大了对“批”“零”市场的打通力度而已。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2013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联姻”而产生了巨大变化。2013 年,多年来不温不火的互联网金融开始风靡中国金融市场,而拉开这一帷幕的却是一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淘宝支付宝名下的余额宝。余额宝自2013 年 6 月 13 日上线后,在 5 个月内就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挺进 1?000亿元规模企业的行列。余额宝的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他互联网公司及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效仿,如网络巨头腾讯、百度以及金融机构平安银行等。在2013 年一年里,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金融业态和格局。移动支付、网络信贷、P2P、众筹等新兴互联网概念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模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
  作为金融新贵,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转而成为金融业的搅局者。除了早期的 P2P 贷款服务平台外,垂直搜索、智能理财、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形态也纷纷涌现,并逐渐开始得到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的认可。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开始积极谋变以巩固既有的优势地位。2013 年因此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
  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从本质上来讲,金融互联网还属于传统金融的范围,是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网上银行是传统金融业互联网化的主要体现,许多之前需要亲自去银行营业厅办理的业务,现在都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个人网银柜台业务替代率达到了 56%,企业网银替代率更是高达 65.8%。也就是说,网上银行已经取代了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而这一比例还可能进一步上升。据统计,中国网上银行市场 2012 年全年交易额达到了 995.8 万亿元。截至 2012 年底,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高达 5.64 亿,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 1.7 倍以及日本总人口的 4.4 倍;995.8 万亿元则相当于中国 2012 年 51.9 万亿元 GDP 的 19.1 倍。27 显然,互联网市场潜力极大。
  金融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工具对传统金融进行的一种改良。但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谢平的说法: 互联网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一样的,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选择、普惠、民主;而传统金融业是精英化、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对称,然后赚钱。”
  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逻辑
  面对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以及广大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的高亢热情,很多人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长期以来,传统金融体系饱受诟病。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是民间资本积累与有效投资渠道之间缺乏矛盾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财富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积累。民间资本对于投资渠道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却未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投资渠道。近年来,由于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市场面临巨大风险,很多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较高,物价又一直呈上涨趋势,可以说民间资本难以避免贬值的命运。而互联网金融正是为大量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相对有效的投资渠道。
  中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实体经济部门一直对商业银行高高在上的姿态颇有微词。例如,2011 年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高达 2.65 万亿元,净息差 2.7%,非利息收入占 19.3%。29 在 2011 年中国制造业盈利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银行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据测算,银行业人均净利润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净利润的 12 倍,而息差贡献为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八成。从盈利结构上看,与外国银行主要依靠中间业务盈利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仍然非常粗放。另外,在现今的金融体系下,金融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资金供给方尤其是民间资本很难找到有效的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和资产中配置模式。而互联网金融则给广大民间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渠道。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正是由民间资本的积累与有效投资渠道缺乏的矛盾催生的。另一方面,大部分资金需求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融资方面却处于整个经济中的最底层,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要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要么难以承受银行的高额贷款利息。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为有迫切金融需求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二是互联网金融激发了民众对传统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不满。与美国自发形成的华尔街金融有所不同,中国金融体系一开始采取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长期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心态。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跨跃式发展、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由此催生了一些新型企业。这些新型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或发掘金融资源,而不必再完全依靠传统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这种根植于实体部门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往往相对健康,也最具生命力。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口号之一是使以传统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走下神坛,但要同时避免制造新的金融神话。金融业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涉足的,它需要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行业积累与监管环境作为支持。迄今为止,在全球金融业发展中,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未能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能替代传统金融的新金融体系。现在,我们只是发掘出了一些新的金融功能实现形式、一些新的金融组织与产品模式而已。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金融的力量

前  言 大国命运与金融

 

第一部分 世界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

01 世界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西班牙的破产与英国工业革命

1637年郁金香狂热

约翰·劳的纸币经济学

1837年美国经济恐慌与南北战争

1907年美国银行危机和联邦储蓄银行的成立

1929年大萧条,美国证监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87年,黑色星期一

02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毁了大明朝的白银

金本位?银本位?——鸦片向东,金银向西

输在金融上的甲午中日战争

清末三大金融风潮与大清王朝的末日

“京钞风潮”与袁世凯的倒台

“白银风潮”、“黄金风潮”、“金圆券”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破坏和倒退

1985年以来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85年、1988年和1995年)

第二部分   近期金融危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03 屠龙与擒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乔治·索罗斯,风暴中的主角

泰国,第一只倒下的小虎

马来西亚,大马“失蹄”

印度尼西亚,一夜倒退几十年

韩国,被制服的小龙

香港,屠龙与斩鳄

谁是下一部险剧的主角?

从来都没有偶然

04 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始于互联网泡沫?

国际金融巨头的倒下

美国政府的救市之路

下一站是欧洲?

0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欧猪五国”与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与欧洲各国命运

06 冰岛,国小危机大

从“全球最宜居国家”沦为“破产国家”

冰岛成为“恐怖主义”国家

冰岛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

第三部分 他山之石,中美金融市场的比较与启示

07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中美股票市场的比较与启示

【案例分析】

高发行价——股民需要用一生去解套的“中国石油”

    美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

08  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与启示

【案例分析】

超日债违约——中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债券违约

    迪许与光平方之争

09 货币市场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中美货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案例分析】

中国式钱荒

    美国货币市场操纵

10 金融衍生品市场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中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比较与启示

【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金融衍生品巨亏案

     金融衍生品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11互联网金融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案例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的搅局者——余额宝

    美版余额宝PayPal的兴衰

第四部分 金融市场与中国命运

12中国经济的挑战

预期和信心高于一切

陷阱与发展

金融市场与社会

唱衰中国

13  中国金融市场的挑战

权力寻租问题

    股票和债券发行机制问题 

投资人的结构问题

中国资信评级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

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需要统一管理

大量外汇储备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

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挑战

14 中国金融市场的应对措施

做好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工作

提高金融市场立法的科学性与执法的严肃性

培植社会诚信,强调契约关系

加快中国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提高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转换效率

加强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

改变债券发行交易部门多头监管的情况

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积极地面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金融创新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谨慎稳妥地选择好金融改革的次序问题,切不可一哄而上

15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在哪里

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结 语  山雨欲来,还是柳暗花明

后 记

注 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