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转型与重构:中国地方银行体制模式框架分析》:
三、站在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地方银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金融危机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银行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因素,即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引发,但银行危机通常会接踵带来或加深金融危机。我国地方银行尽管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但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在银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很可能会首先成为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触发点。
地方银行无论是从自身资本补充渠道和资本充足率情况,还是从流动性、存贷比、核心存款依存度等风险指标来看,都弱于中国的其他商业银行。相对较弱的资本实力和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地方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流动性不足从而陷入挤兑的困境。如果地方银行出现较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甚至倒闭的话,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效应,会导致一个地区产生整体性的金融风险并出现经济衰退,从而会威胁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金融安全。美国的一个次级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就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一大批银行倒闭。究其原因,除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出了毛病外,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公司治理也出了问题。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商业银行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相关性和特殊性显著增强,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公司治理的重要性。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早在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德·斯旺就对导致金融风险的五类成因做了精辟分析,很有启发意义。他认为:第一类主要成因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在宏观经济周期的顶峰期,银行往往过度乐观而超量放贷,进而引发泡沫经济,这是导致近几年日本银行业衰弱的主要原因;第二类主要成因是未成熟的金融自由化;第三类主要成因是政府的介入,国有商业银行经常被用来为政府支出提供低息贷款,一些私有银行也被迫对特定地区、特定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具有了半财政性质,这些活动中长期都削弱了银行的实力;第四类主要成因是不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第五类主要成因是不健全的市场基础构架。德·斯旺认为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不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滞后的法规建设都阻碍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和市场规则的运行。
今后几年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变革期。专家预计,在利率市场化初期(2~3年),粗略估算存贷款利差有10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银行盈利面临严峻考验;同时,随着“金融脱媒”现象下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另类金融机构的应运而生,由商业银行主导社会融资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整个商业银行界面临着从靠金融牌照以管制性利息差来牟利转变为靠金融创新来寻求未来盈利空间、从以经营货币资本为核心转变为以经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剧烈转型。
……
展开
——著名经济体制改革专家、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曹远征 研究员
★金融机构转型有三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第一是变之理,第二是变之术,第三是变之器。在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金融体制变革环境下,本书很好地回答了地方银行转型的“理”、“术”、“器”问题,建立了别具一格的分析框架。本书不仅对地方银行的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样也很有启示作用。
——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晓龙 博士
★作者以其丰富的业界经验以及娴熟的文笔,刻画了地方银行体制转型和业务模式重构的方方面面,本书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理论研究及金融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此我向作者表示祝贺并向读者推荐。
——著名金融学家、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曾康霖 教授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分析了地方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面临的许多重大矛盾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所有关心和研究中国银行金融业大变革和大转折人士的一部必读书。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前海国际资本管理学院院长 向松祚 教授
★本书体现了作者夏蜀作为科班博士的理论风范和扎实的研究,以及其对地方银行新商业模式的系统思想。书中有“惊雷”,有方法,有对策,本书更是一本有着诙谐语言与智慧的好读之书,对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有着很好的思想和方法启示。
——三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平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