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危机在演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65670
  • 作      者:
    李锦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在资本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少数金融寡头为追求暴利,缺少监管而导致的。其根子在制度上,然而国家决策失误是毋庸置疑的原因。中国在信贷热潮出现大跃进局面时,同样面临着国家重大决策的判断问题,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环境,足以说明是我国决策的正确。在当下国人关心金融如何危机、经济如何发展的大背景下,本书穿插介绍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使读者在在了解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演变历程,并预知国家未来的政策导向与脉络。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锦,江苏盐城人。《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

  从1988年开始投入理论研究,先后提出过九间棚与沂蒙精神、资本经营论、新阶层入党论、三代马克思主义论、消费主导型经济论、大企业时代论等观点。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实体经济99评》等20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危机在演变》是一本描述和研究中国信贷风险发生、发展、得到遏止过程的书。作者是一名智嚢型记者和经济研究学者,以对研究生辅导的方式,向读者展现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中国信贷风险内幕。其中隐秘的是,他给温家宝总理所呈的万言上疏,较早报告信贷危机真相,提出化解危机对策,引起中央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凝聚和统一高层认识,起了重要作用。《危机在演变》揭开这一不被大众所知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当前信贷形势的分析与建议

  ——给温家宝总理的信

  “信贷大跃进”已出现  两月完成全年一半  如不调控  将导致金融风险

  资金可能进了股市  “货币的祸害”不可忽视  建议高层紧急研究减速

  当中国政府在全力以赴阻止经济的持续深幅下滑时,一场新的信贷危机正在形成。

  在国人不知觉间,一场信贷“大跃进”出现了。按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信贷快速增长的效果逐渐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原材料价格很可能在今后的几个月内相继上涨,北方的严重旱情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通缩风险。国家投资与银行贷款的急遽投入,将促使中国的GDP比增长率在2009年上半年显著恢复,这是亳无疑义的了。

  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曾促使了美国的繁荣。但是对风险的漠视,致使贷款由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演变成拖累美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在这里提出与回答的问题是:中国 是不是出现了信贷“大跃进”局势,这种信贷狂潮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增速有没有持续性,如果照此速度持续至年底,意味着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规模将达 8万亿元。新增信贷资金去了哪里,是投入了实体经济,还是流入股市?对拉动内需、推动就业起了多大作用?美国的经济危机是信贷引发的,我国目前这种贷款热潮有没有危险,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银行信贷狂潮的出现

  今年1月新增贷款1.62万亿,数字出来后,曾引起一片惊呼。听说,包括发改委与央行,也感到“出乎意料”。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上就认为“出乎意料”。想不到2月又新增贷款1.07万亿,前两月合计新增2.69万亿,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全年5万亿),且目前票据融资还有较大的套利空间。

  我们朝前看看。从提出四万亿刺激计划来看,我国贷款便是一直迅猛增长的。 11月份新增贷款4770亿元,中国银行2008年12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进一步 激增至7720亿元,比上年12月份增长14倍,同比增长19%。全年新增贷款创历史新高,达4.9万亿元,超出3.6万亿的全年目标36%,而这一切均发生在放松宏观经济调控之前。2008年12月份的贷款增速为2004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大大高于11月份16%的增幅。今年第一季度贷款的迅猛增长是去年年底增长的继续。从2008年11月至今的四个月里,新增信贷投放已经超过3.8万亿元,相当于2007全年的信贷增量总额。

  我们再朝后看看。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预计,3月信贷增幅仍然会攀上万 亿元高峰。

  再从银行自身看一看。仅就今年前两个月四大银行信贷投放量而言,均已接 近或突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60%。以工行为例,今年计划的新增贷款量为 5300亿元,而前两月新增贷款3380亿元,约占全年信贷投放量的64%。

  确实,在近几个月经济方面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之后,银行信贷的急速增长可能是经济数据方面惟一的亮点了。然而信贷“大跃进”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信贷狂潮是银行的人掀起来的

  目前,出现在中国信贷的大跃进是谁组织起来的?是中国的银行家们。几乎疯狂的贷款热潮,动力来自银行追求自身的利润率与业绩。随着几轮降息,银行的利差减少,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减少了央行票据等低风险的投资品规模,这自然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近期投资项目增多,信贷的非正常扩展带来机遇。自去年十月份以来,扩展性财政政策带来了很多的项目投资,这些项目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多属于银行眼里的优质项目,其中大部分又在这段时间集中实施,自然就引发了各大银行的信贷竞争。这一轮高速的信贷扩张,银行对于放款的主要对象,比如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大型垄断企业、乃至包括包括按揭、票据贴现等业务,争夺都很激烈。这些贷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安全,例如政府的一些项目、以及大型的垄断企业,堆大户的现象十分明显,但是与08年同期相比收益率却大幅下降。08年信贷控制时期,给房地产、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会上浮百分之二、三十,因为当时的银行受信贷控制,可贷量较少,有谈判优势;而现在贷款对象是一些政府项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垄断企业等,贷款利率基本下浮,主要原因并不是地方政府的干预,而是因为银行业有了充足的流动性,大家都有放款的冲动,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这一次不是如很多海外机构担忧的那样——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干预贷款,而是银行自身在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基础上的非正常竞争。

  信贷增长,在今年似乎成了政治任务。对于完不成任务的银行,央行可能会恰当地“窗口指导”。中国素来有以政治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的习惯,目前挽救国家于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政治任务,银行家们的贷款行为有了政治色彩,便更无所忌了。

  各家银行的竞争力,加剧了“大跃进”局面的形成。现在各个银行都有了大跃进式的口号:工行高层表示,要力争一季度完成全年信贷增长计划的45%。而农行明确提出,上半年信贷投放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75%。我了解的某个支行,建行十年,存贷款分别就只有五六十亿,今年的目标是:存贷款双增50亿。开始大家都以为领导疯了,现在一看,完成40%了。这真是和大跃进一样了,换句时髦的语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来自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央政府税收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更为紧张。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税收、费收与卖土地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现在房地产几乎一下子停了下来。而地方政府总要办事,也包括“政绩工程”,钱从哪里来,就是 银行贷款。

  现在,各级政府新投资的项目,很多是市政基础设施,多数属于非经营性项目,投资周期长且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长期以来社会投资并不活跃。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资产注入,比如土地、已建成桥梁等,都有过反复注入的记录,都有“水分”,目的就是满足项目资本金后直接从银行借贷、融资。

  自从去年监管部门叫停开行软贷款之后,各地市政资本金缺口更是捉襟见 肘。针对这个问题,去年下半年提出了“政策性贷款”的说法,实质就是软贷款,但发放者从开行扩展到所有商业银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主任张平也明确表示,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将由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银行发放一些期限长、利率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由于此类政策性贷款流动性差、收益低,有识者认为,此类贷款应由政府来主导,不应扩大至商业银行。

  资金流向何方

  一个月一个亿的银行贷款都到哪里去了?近来的放量信贷资金流向呈现“两头热一头凉”的局面,“两头热”,即一是主要流向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是流向国有大企业;“一头凉”,即民营企业、小企业融资供给仍不足。

  一二月份,银行存款增量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在股市并不火热的情况下,储 蓄存款增长量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贷款还停留在银行系统内部,还没有 对实体经济带来应有的刺激。

  主要投向配合政府项目的投资,中小企业“够不着”。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 心经济学家表示,从新增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不大,可能仅配套给了 中央的扩张项目。工行披露的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行1月份新增贷款2521 亿元,除去1350亿元票据融资,1171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各类基建项目。在近年采访期间,一些收益性强的企业,根本无需负债的企业,不断地被银行上门营销。而一些信贷需求迫切的企业,却求告无门。一般财务表现较好的央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均采取了“守势”,新增项目很少,信贷有效需求并不旺盛。新的银行贷款或中期票据也都是替换存量,降低企业财务费用。由于目前投资机会差,很多优质央企的手上都握有大量现金。

  以宁波市为例,2008年11月以来,银行普遍热衷于上政府投资项目,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增长约30%,而工业企业贷款仅增长10%左右。这种状况说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比较高,很多地方反映,“认成分、认规模大小,将民营资本排除在外”的现象很普遍。虽然目前信贷规模扩张,但民营企业贷款仍然比较难,不少需要绕道请国企帮忙贷款。浙江一家民企名义上吸引国企入股,实际上是给后者10%-15%的固定回报,借以利用其从中分得银行贷款,银行也不仔细查它的资金流向。

  目前新增贷款会拉动政府项目涉及的大型国企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运营,但 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依然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仍然严峻。无论信贷 如何汹涌,历来谈得最多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很难被惠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 业贷款讲得多,做得少。他们调门高,但是门檻很高,说了等于没说。很多小企 业也很难符合商业银行的放贷要求,中小企业对银行很有意见。

  也有人认为,银行这种行为就是“自己涮自己的手指头”,虽然没有什么利 润,或者说利润很低,但是完成了放贷指标、存款指标、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三大 任务。

  新增信贷资金是否进了股市

  在今年一二月份信贷接连创下单月万亿元投放之后,实体经济虽然还未有正面反应,股市却“立竿见影”地一度暴涨600点,泛滥的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的质疑也酸之而至。一般认为渠道有二,一是前述信贷大户国有企业,二是很难监控资金流向的票据。虽没有直接证据,银监会和央行也不敢肯定或否定,我们既可以看历史,也可以从2009年初人股反常的表现来反证。

  从历史看,中国股市在每年的春节后,似乎大多会有一轮不错的行情,这种概率高达70%,主要原因是每年1月份都是放贷高峰期,银行新增贷款通过各种途径都会潜入股市。近来,A股却在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数据支撑的背景下,走出了独立的强劲行情,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人们当然可以问,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能未雨绸缪,严控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而每一次总在信贷资金血洗股市一番后才出来表示要彻查呢?考虑到特定的行政语境和其间复杂的利益博弈,特别是考虑到银行并未完全独立和其承担的“政策性”放款使命,这种追问只具象征意义。

  A股在信贷资金刺激下走出的这轮行情,说明了在实体经济本身仍处于探底 阶段的情形下,放宽信贷的唯一结果是,是使无处可投的资金只能流入股市,大 量低成本资金溢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必然导致新的泡沫快速膨胀。

  中小企业只能吃“残汤剩饭”

  当前的信贷扩张应当有助于中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反弹。以往的经 验表明,银行贷款通常领先投资5-7个月,这意味着宽松的信贷环境尚需一段时间方能在实体经济活动中见效。如果当前迅猛的信贷扩张主要是由中长期贷款 推动的,则我们的信心会更加充足。由于我们预计银行贷款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 个月内见顶,然后适当放缓,我们告诫切勿仅凭最近以及接下来几个月里信贷增 长的强劲数据而对投资增长前景过于乐观。

  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形势的,很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这不仅对于整个经济发 展,而且对于就业形势缓解,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什么时候,企业才能得到 这些贷款的好处。新增5万亿可能不是今年信贷的顶,一定会突破。因为就算去 掉票据融资的虚增,新增也有近2万亿,已然达到5万亿的40%,但还只是停留在银行体系内,或是只停留在大项目,大企业。要惠及中小企业,就只有再扩大流动性,让水足够多,漫过银行、大项目、大企业等诸多的水库、水坝,他们容不下,就自然流向更多的实体经济了。不过,还有多少贷款要投放,这是不是 中央政府的思路?这是否是温总理说过的“我们已准备好充足的子弹”的含义,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目前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项目贷款争夺完毕,未来信贷增长陷入急刹 车。目前的信贷需求主要来自短期资金周转和政府项目,各银行目前竞相介入政 府主导项目贷款,提前释放资金而“寅吃卯粮”,而民营经济投资带来的信贷需 求仍然比较孱弱。国家各大银行行长,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喜忧参与的效果

  新增贷款在短期内如此集中投放,并正在增加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 中长期贷款、以及为实体提供流动性在票据融资,这对于整体经济是积极的信 号。但也可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对新增贷款风险的担忧。贷款集中投放猛增,可能产生新的贷款风险。 我们注意到,银行“垒大户”的倾向再度抬头,新增贷款集中度风险已经开始日益显现。有数据表明,新增贷款可能向传统的大客户、大行业、基建项目集中,或将导致今年一二季度银行业的企业集团客户、行业集中度风险上升。三种“不良”贷款中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主要表现是分布在纺织、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大额信贷质量持续恶化,其中纺织行业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已向市场发出对相关行业及上市公司应当引起警觉的信号。

  2、信贷集中投放可持续性不大。本轮信贷集中投放也是为了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是宏观政策调整、政府投资项目启动、银行惯于早投放等多个因素碰头的结果,并且可持续性不大,还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经过股份制改革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绝不会为了增加投放而降低标准,不会不顾风险地盲目扩张信贷,同时,由于新增信贷主要是政府投资项目贷款和票据融资,其中后者占到了40%多,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3、信贷集中投放有利于经济企稳回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本次经济调整又与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相叠加,因此中国经济短期内不大可能快速回暖。信贷高速增长只是表明中国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体中率先摆脱信贷紧缩的阴影,有利于经济企稳。这么快的信贷增长显然是个好信号,有利于保增长目标的实现。但真正回暖还要看政府投资的效果能否“抛砖引玉”,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用电量被认为是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情况。今年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2.88%,其中广东、浙江的用电量分别下降21%和24%,表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说明中国经济要走出低谷,真正的回暖还有待时日。

  4、信贷集中会抑制通胀形成。我们在近一两个月,要高度重视防止通缩问题。中国经济通胀往往是输入型通胀,如果世界经济依旧低迷,石油价格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黄金价格重返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国内的信贷激增是难以引发通胀。加上考虑到信贷激增难以持续,就更不用担心通胀卷土重来。信贷激增、投资扩张可能会对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有一定拉动作用,但由于这些行业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拉动作用不大。下游制造企业的产能过剩,更是有力地抑制了通胀的形成。

  从国内看,信贷扩张一段时间后会带来总需求的扩张。从国际看,全球央行实行低利率政策也会带来新一轮的流动性扩张。从企业层面看,企业会通过削减 产量等方式应对产能过剩,一旦企业完成调整,很可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价格上涨。

  谨防出现“货币的祸害”

  我们知道,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因为次贷危机引起的,是因为贷款引起的。因 此对贷款问题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是贷款问题,不能忽视,有些方面是 共同的,美国因贷款而致金融危机,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警告。

  ……

展开
目录

序一  学者影响国家经济决策的成功案例

序二  发现与报告中国金融风险的大智囊

关于当前信贷形势的分析与建议——给温家宝总理的信

第一单元  青萍之悟

第一章 金融危机来了

一、猝然而至的金融战争

二、陶醉于消费时代的到来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

四、脆弱的金融系统

五、整个世界被拖下水

第二章 震动世界的四万亿

一、股市楼市曾经一片哀鸿

二、实体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潮

三、关于四万亿的思考

四、信心与效率都很重要

第三章 曾经提出减税富民的五项计划

一、不能加剧生产能力过剩的形势

二、四大动力疲软的现实

三、中国家庭消费率是全球最低的

四、老百姓为什么不肯花钱?

五、实施减税等五项计划  藏富于民

第四章 45%的贷款是票据

一、票据虚增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票据融资是怎样陡增起来的

三、票据融资激增带来的风险积累

四、扑灭票据融资泡沫

第五章 贷款“垒政府”现象的出现

一、贷款“垒政府”现象的再出现

二、地方政府贷款弊端重重

三、银行被拖入泥坑

四、地方政府负债的深层次成因

五、谁来抓投资责任追究制


第二单元  救国之智

第六章 一日疾笔万言书

一、智慧筑长城

二、上中下  定目标

三、左中右抓特点

四、前中后求规律

五、一二三  建系统

六、正反合明对策

七、交界处寻突破

第七章 来自北京的声音

一、温总理的批示

二、温总理为什么讲“全局”

三、温总理为什么讲“全面”

四、强调“深入”研究什么

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

六、国务院常务会议

第八章 监管风暴骤起

一、银行最初的“嘴硬”

二、十天内的五个变化

三、前五个月回头看

四、银监会剑指六大风险

五、为四月份贷款大幅回落而高兴

第九章 股市与楼市的验证

一、7.1%增长是钱堆起来的

二、新一波信贷潮仍然到来

三、为啥李伊琳比央行、银监会都有“能力”

四、垄断企业的钱太多

五、“地王”常见房价暴涨

六、经济泡沫迅速膨胀

第十章 历史的证明

一、信贷热潮的回落

二、对信贷二次冲锋的急刹车

三、总理对信贷风险的肺腑之言

四、来自人民的赞颂


第三单元  未来之策

第十一章 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

一、“9万亿”留下五大经济运行风险

二、金融危机在中国演化过程

三、政府债务风险正出现

四、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第十二章 中国平衡之杠杆:以分配改革促进“民富”

一、贫富差距已突破社会稳定警戒线

二、分配是调节劳资矛盾的杠轩

三、分配改革的十九条(上)

四、分配改革十九条(下)

五、为中国特色保底的社会保障主义

六、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是不提“GDP”

第十三章 中国发展形态:消费主导型社会

一、以消费主导论取代“三驾马车论”

二、什么是消费主导型社会

三、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中走出来

四、“十二五”的政策选择及方向选择

五、100年内的第四次转型

第十四章 关于智囊的对话

一、宏观调控一年五变令人担忧

二、智者出则天下定

三、智囊的思维应是超前的、求异的

四、大智慧的必从基层实践来

五、治国的智力参与机制

附:金融危机期间李锦发表的经济类文章一览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