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逃不掉的风险
一、透视风险
风险是金融的核心,金融风险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内在属性。这就如华尔街著名的市场高手,几任美国总统信任的高参伯纳德·巴伦奇所认为的“股市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一样。
(一)客观存在性:风险如影随形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总是与风险相伴随的。大至历次金融危机、行业发展停滞、小至个人投资亏损,风险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中,并对上至国家社会、下至个人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风险是隐形的,并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险不是孤立的,它的影响将波及全社会,而且是以一种“平均化分布”的方式,影响到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包括穷人和富人。风险一旦转化为实际的灾难,它的涉及面和影响程度都将大大高于传统社会的灾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由风险和灾难所导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到全社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
早在1986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教授出版的《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一书中就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并提出我们已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贝克指出,“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当人类试图去控制自然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难以预料的后果时,人类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最早对风险进行系统研究的威雷特博士给出的风险定义是:所谓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金融学家罗伯特·C·默顿认为,风险是损失增加的而非收益上涨的可能性。凯恩斯则将风险看作事件期望结果的变动,并用统计学的方差概念来代表和计算风险的大小。
(二)动态随机性:风险难以把握
在人类资本市场发展的短短几百年中,大规模的崩盘至少有50次之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小型的崩盘则多达几千次。这些频繁出现的市场崩溃无疑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回顾过去20年间的经济危机:肇始于1990年的融资崩盘;发生于199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发生于1994一年的墨西哥比索紧急援助;1997年的泰国金融风暴;1998年俄罗斯的破产;1999年的长期信贷公司的崩盘;2001年互联网泡沫爆发;起始于2006的房产市场滑坡;起始于2007年的信贷危机;以及起始于2008年的金融市场崩溃。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之神秘力量来增加我们对于未来之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所谓最高明的投资,乃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如何在适当的时间将凯恩斯所说的坏东西让给别人实在很难把握,因为风险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极具随机性。在拉斯特·维德在《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一书中认为,只要证券交易存在,价格变动就一直令我们感到惊奇,理论专家往往将其解释为“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反映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短期波动反映供求关系的小幅变化,这种变化应该认为是不可预测和随机的”。
在金融活动中,不确定性包括“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外在不确定性是经济运行过程中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如宏观经济的走势、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政治局势、技术和资源条件等等。宏观经济的走势往往呈现出萧条、复苏、高涨、衰退的周期性变化,各阶段的长度和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反映了市场上供需力量的对比,它受到利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又将对利率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产生影响;政治局势涉及到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等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