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08060
  • 作      者:
    黄颂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黄颂文,壮族,1966年9月生,广西钦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法学博士,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村金融方向博士后。1990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广西工作,先后在村公所、地委直属机关党委、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自治区扶贫办、自治区政府金融办工作过。2006年8月通过“公选”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普惠金融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这是对普惠金融理念、行动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普惠金融是草根经济的核心。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缓贫困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边疆的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化仍然严重,农民工贫困和城市贫困十分严峻,贫困群体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被边缘化,贫困阶层意识逐步形成等问题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屡经改革,但是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对金融的需要。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的迅猛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小额信贷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民间资本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这一格局。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和发展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结果。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增加了供给,“三农”融资难融资责问题有所缓解。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开始影响和改变传统金融服务业发展方向,也为普惠型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模式。
  国际普惠金融的实践对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有启迪作用。格莱珉银行等机构的信贷产品、经营方式和上市实践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际普惠金融实践证明,农村是普惠金融推行的重要领域,微型金融更适合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利率市场化更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经营是普惠金融的经营战略。
展开
精彩书摘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一)地方政府偏离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
  中央政府的区域扶贫开发政策的出台,原想借助最易监督和管理的下属地方政府及其扶贫办公室实现其扶贫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地方政府及机构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之权力随之增大。这就势必增大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控难度,甚至出现局部“失控”,不可避免地出现地方政府行为偏离中央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的问题。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是多元化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及其促进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则是其主体发展目标,而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仅是地方政府目标中的主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当地方政府可能会牺牲扶贫目标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主体目标。在某些地方,“扶贫”仅是其政府的辅助性目标和任务。有人甚至把扶贫目标与其政府的主体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对立起来,对前者予以排斥和干预。如何使贫困区域的政府机构把扶贫目标当作自身主体发展目标,则是制定适宜的扶贫战略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作为扶贫的具体操作和管理机构扶贫办公室在实践中,这种机构是隶相应的政府机构,没有相对独立的自我生存和发展权力。它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相应政府机构的影响和牵引。扶贫办公室的主体目标本来是帮助穷人,使他们摆脱贫困。可是在实践中,当这一扶贫目标与当地政府的主体目标发生抵触时,扶贫办公室势必会牺牲自身目标以确保当地政府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使扶贫机构实现相对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使之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向更多的贫困户持续提供较好的综合服务,则是探索适宜的新扶贫方式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优惠政策被弱化
  我国制定的贫困线标准太低,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全,扶贫到户的战略被扭曲等也较大地影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从理论上讲,贫困线是衡量贫困的标准,也是衡量脱贫与否的标准。我国的贫困线是以人均年纯收入维持正常的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费用支出来表示的。这种标准至少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贫困线太低。贫困线低意味着脱贫的标准也低,因而返贫的可能性也大。如按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使我们目前以人均年纯收入500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为脱贫标准,这个数量也只能达到一个人正常生活所需。很多脱贫户在解决温饱之余,已所剩无几。如他们不能继续得到扶持的话,就很有可能因缺乏生产资金而重新陷入困境。也就是说由于脱贫标准太低,脱贫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程度返贫的危机。二是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全。这是因为单纯以人均年纯收入来衡量贫困,一般只能说明扶贫对象物质收入上的情况,而不能全面反映精神、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状况。这样,在扶贫过程中,就容易因忽视对贫困户教育、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扶持而束缚了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表现在扶贫战略方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我国的扶贫战略实现了由区域增长带动战略向扶贫到户战略的转变。这本来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缓解贫困目标的矛盾,然而在扶贫实践中,扶贫到户战略在一些地方却受到扭曲,到户到人的扶贫资金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启动生产的作用。有些地方实际上只是给帮扶对象一些资金或实物就完事了,有的地方甚至回到了过去救济式扶贫的老路上去。显然,通过这种方式扶持而脱贫的群众的经济基础就不坚实,很多人还会返贫。同时,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从国内外的反贫困实践来看,政府在扶贫中都运用了~定的优惠政策,它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了很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产业、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原来对贫困地区的一些优惠政策相对地出现了弱化,这给民族地区的持续脱贫带来了一些影响。例如在税制改革中,我国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普遍推行增值税,并实行了国家税与地方税的分流。按照这项改革,有些过去是地方收入主要来源、税利较大行业(如烟、酒)的税收就归入了国家财政。但是,由于烟酒企业多集中在农村县及县以下地区,通常还是贫困地区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央过去对贫困地区实行的一些财政转移支付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就被抵消。这对现阶段贫困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较为不利。再如在产业政策中,由于产业规划布局原则体现得不具体,结果有些地方按统一规划搞“一刀切”,连贫困地区有些利用当地原料和劳动力优势建成的、对脱贫起了很大作用的项目也被砍掉。这不仅损害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更打击了那些依靠这些项目脱贫的群众的积极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普惠金融与反贫困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和普惠金融的确立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概述
二、普惠金融
三、农村金融
四、微型金融
五、非银行金融
六、非正规金融
第二节 贫困和贫困的测量
一、贫困及贫困的标准
二、测量贫困的办法
三、贫困的演变
第三节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三种观点
一、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正相关
二、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非正相关性
三、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非线性关系

第二章 贫困及贫困的走势
第一节 农村贫困化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历史回顾
二、西部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并且高度集中的区域
三、西部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
四、西部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五、西部地区农村是我国返贫率最高的区域
第二节 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走势
一、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速度趋缓,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二、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三、导致贫困新的因素日益趋强,妇女老人儿童等将成为弱势群体
四、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第三节 农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客观条件
二、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社会阶段逐渐退于劣势地位
三、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第四节 农民工的演变及内部结构分析
一、农民工的演变
二、农民工的分类
三、近30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原有的农民工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第五节 农民工流动趋势和贫困化
一、21世纪初我国农民工变化的趋势
二、农民工贫困化
三、农民工贫困化的原因
第六节 城市贫困化趋势
一、城市贫困基本状况
二、城市贫困的基本走势
三、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概况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四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探索
第五章 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探索
第六章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第七章 构建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体系
第八章 构建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央和地方分级监管体系
第九章 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