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5月开始动笔,本书的写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她是我们创作团队共同的心血。
写这本书本来并非我们两人的想法,而是来自一位我们非常尊敬的业内前辈。他从比我们更高的视角亲历了中国企业境外发债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并向我们提出应该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不过,由于工作繁忙,他无法抽身参与我们的具体写作,成了我们两人的一大遗憾,如果能有他的参与,本书的思想深度和精彩程度必将大大提高。后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又决定加入一些知识和思考性的内容,因为我们发现国内大多数企业财务人员和金融从业者对国际债券市场研究不多,而现有书籍对这一市场的介绍也相对较少。在内容之外,我们对本书的形式也有自己“偏激”的想法:市面上的金融类书籍,有的因学术性太强而略显枯燥,有的又为吸引大众读者的眼球而一味追求故事性、猎奇性和阴谋论,那么,我们能不能写一本既专业又通俗、既严谨又可读的书,让读者通过轻松的阅读获得严肃的知识呢?这些应该就是本书最初的出发点了。
凡事说来容易做来难,等到真的开始动手收集资料,我们才发现面前任务的艰巨。时间跨度上,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这些早期的故事一无所知,能够找到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内容跨度上,境外发债的企业数量超过150家,资本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债券结构创新层出不穷,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熟悉的范围。知识的挑战之外还有现实的挑战,我们都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工作,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这意味着我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利用零星的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有时甚至连续一两周无法抽出任何一点时间,进度时快时慢。在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数次几乎决定放弃,但在创作团队的相互鼓励之下,我们终于在2014年春节前完成初稿,并得到了最早的几位读者正面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帮助我们坚持到了最后。
现在,这本书已经定稿,即将面世,而我们则像刚刚交了考卷的学生一般,心中忐忑不安。我们深知,在很多方面,我们并没有资格写这本书。论实务经验,我们入行只有短短的几年;论视角的广度,我们与国际债券市场相关的经历全部是以承销商(而非企业、投资者、评级机构或监管机构)的身份,不够全面;论写作功底,我们此前都没有著书的经历。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说“欢迎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这绝非谦虚或是套话。我们把这本书看做一个学习的过程,出版绝非这个过程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与读者朋友们互动的起点。如果您对本书有任何建议,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hinabondbook@gmailcom,我们将在再版时采纳校正并致答谢。
最后,我们在此特别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家人、向我们提供过各种素材的同事和朋友、审阅过早期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师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老师,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谢谢你们!
2014年8月于香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