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常项目失衡的金融危机研究》:
但是,对于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经常项目逆差造成的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是非常危险的,国内经济形势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都可能造成外来资本迅速抽离,造成金融动荡,而当债务结构不合理时更是如此。从资本流入的构成来看,直接投资占比很小,1995年直接投资仅占总资本净流入的5%。与墨西哥不同的是,泰国的股票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因此股票和债券资本流入的占比只有19%,而以银行贷款形式流入泰国的资本占51%,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外国资本不是通过政府而是通过银行体系进入了泰国。与墨西哥相似,泰国的大部分债务也存在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的特点。1996年泰国金融机构的债务高达419亿美元,其中69%是短期债务,而且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双重错配意味着泰国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变化无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令泰国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2)流动性过剩造成的信贷扩张和投机泡沫。大量的外资涌入导致泰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而泰国的金融监管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信贷就像脱缰野马般迅速扩张,1996年金融机构的私人部门贷款占GDP的137.4%,几乎是1990年的两倍。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的资金都没有流人实体经济.近80%的外资流人了股市和房地产业,造成了泰国经济的高杠杆化和泡沫化。1990-1994年,泰国股指上升了95%,房地产类股票价格更是飙升了285%。1991-1997年,地价指数上涨了63%。泡沫经济使得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日俱增,泰国银行资产的30%~40%都被投向了房地产业,大量贷款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抵押资产价格的下降就将造成大量不良贷款。但是,泡沫经济带来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结构失衡,虽然出口部门持续不景气,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但泰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恶化并没有及时受到重视。
(3)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令固定汇率制难以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泰铢先后钉住黄金、某一种主要货币和“一揽子”货币。在泰铢钉住“一揽子”货币阶段(1984年11月到1997年6月),泰铢与美元软挂钩,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25:1的水平。自1987年来,泰国一直是经常项目逆差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恶化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1994年墨西哥危机爆发时外界就曾担心同样面临巨大经常项目逆差的泰国也会陷入货币危机。维持固定汇率制使得泰国失去了调整经常项目失衡的机会,1995-1996年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以及日元贬值造成的泰铢对日元的汇率上升给泰国的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经常项目占GDP之比一下子从5%上升到了8%,泰铢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国内外投机者借此机会对泰铢进行了多轮攻击,泰国政府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只能被动抛出美元,购回泰铢以保持币值稳定,但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导致泰国无法有效累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剧烈下降。1996年泰国的外汇储备还有380亿美元,1997年6月底仅剩下28亿美元。此时泰国的经济泡沫也开始破裂,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泰国经济基本面存在的重大隐患,外资开始撤离。随着泰国外汇储备的耗竭,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国家银行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泰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引发了泰国金融危机,并且加快了累积在银行体系的风险的爆发,对泰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由此可见,在泰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深化过程中,经常项目是重要的前因并起到了传导作用。泰国在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中并未处理好进出口部门之间的关系,固定汇率制度下泰铢的高估加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使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并且持续扩大,泰国经常项目快速恶化,导致外债的不断累积。而从国际收支的视角来看,泰国经常项目逆差是以资本大量流人非生产性部门的方式来弥补的,这些资金的流入导致泰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繁荣,造成了泡沫经济增长。经常项目逆差和短期化的对外负债导致泰铢贬值压力迅速加大,因经常项目逆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不足使得中央银行没有充足的资源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导致在国际投机者对泰铢进行投机冲击时未能进行有效防御,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泰铢大幅贬值,引发了金融危机,并进而演变为波及周边多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