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9845
  • 作      者:
    陈雨露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雨露,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战略》旨在对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特征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一研究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新型金融危机的特点、机制和路径进行归纳和总结,重建关于现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根据新型金融危机的理论启示和经济影响,结合危机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将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置于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框架下进行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战略》:
  5.概要性小结
  在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方面,在上文中,我们梳理出了四大基本机制,即:流动性机制、资产价格和信贷机制、经济周期机制以及信息机制。从流动性机制来看,关键是要理解金融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性和市场流动性需求随预期变化而出现结构性变动的“临时聚集”特性;从资产价格和信贷机制来看,关键是要理解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和资产价格彼此高度依赖的螺旋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可以建立在一个失去价值基础的“自我实现”模式上;从经济周期机制来看,关键是要将金融体系的变化置于宏观经济的整体框架中加以理解,历史上所有重大的金融危机都显示出了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经济的失衡必然引发金融失衡;从信息机制来看,关键是要理解市场机制本身也可能产生扭曲的信息,而这种市场内生的信息扭曲往往意味着市场的风险分布状态已经出现了系统性的失衡。
  1.3.2金融危机传传染与扩散机制
  银行危机的传染性是指单个银行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其他银行的价值(Aigbe,2001)。库马尔(Kumur,1994)提出了银行危机传染的两种类型:一是“特定行业”型传染,即发生危机的银行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到行业中的所有银行;二是“特定企业”型传染,即发生危机的银行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到其规模、地理位置等相似的其他银行。阿哈洛尼和斯韦(Aharony&Sway,1983)、弗兰纳里(Flannery,1998)通过检验危机事件时候的股票异常收益,认为同一地区的银行之间必然存在“特定企业”型的传染。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危机的扩散模式与普通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通常情况下,虽然普通企业的破产也会通过乘数效应扩展,但每一轮的次级效应一般是递减的;而在一个典型的银行网络体系中,由于各个银行之间的信用链条错综复杂,任何一家银行的破产都有可能诱发其他银行的财务困难,并通过进一步的债权债务关系波及关联的企业和借款人。这意味着,银行破产的负面影响会随着每一轮而次第增加,少数银行的破产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蔓延至整个银行体系。这样,单个银行的风险就极易演变成系统性的银行危机。
  1.流动性冲击与信息溢出机制
  由于各个银行之间存在着密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某个银行的金融资产贬值以至于不能保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时,单个或局部的金融风险就可能很快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动荡。这种银行危机从局部向全局演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在于,信息的外部性或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使得银行破产得以在银行之间进行传染。即使银行间的经济基础变量是相互独立的,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也会使得经营业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当存款者观察到银行经营业绩之间的强相关性时,信息传染就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挤兑,银行就必须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来出售长期资产或者以更高的利率进行拆借,这又将导致流动性问题向清偿问题转变。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新型金融危机:全球视角
1.1 全球视角下的金融危机:一个概览
1.2 新型金融危机的国别研究:典型案例
1.3 新型金融危机的理论基础:主流文献梳理
本章基本结论

第2章 新型金融危机的基本机制:顺周期问题
2.1 金融体系的过度顺周期性:理论、事实与动力机制
2.2 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顺周期效应
2.3 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跨国实证
2.4 源自储备货币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全球影响
本章基本结论

第3章 新型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构建“双稳定”框架
3.1 金融危机前后的实体经济:特征与事实
3.2 金融危机如何恶化实体经济:金融加速器效应
3.3 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一个周期分析框架
3.4 构建双稳定目标体系:金融稳定+实体经济稳定
本章基本结论

第4章 双稳定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战略I:货币政策视角
4.1 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待解的货币政策困境
4.2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双向动态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4.3 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框架与外汇储备战略转型
本章基本结论

第5章 双稳定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战略II:金融稳定视角
5.1 外汇储备需求与金融安全:理论和分析方法
5.2 纳入金融稳定需求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静态预测
5.3 金融稳定与外汇储备的动态管理:门限自回归模型
5.4 从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到最优储备结构
本章基本结论

第6章 双稳定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战略Ⅲ:宏观审慎监管视角
6.1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重建金融稳定的理论基础
6.2 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
6.3 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目标、工具与制度安排
6.4 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汇储备战略运用
本章基本结论

第7章 管理中国的超额外汇储备:战略框架
7.1 中国的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现状与问题
7.2 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理论框架
7.3 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
7.4 中国的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目标、原则与结构
本章基本结论

第8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战略调整:方向和路径
8.1 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基本背景
8.2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预测:2011~2040
8.3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外汇储备战略调整
本章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