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76308
  • 作      者:
    范静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是以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财政直补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村信贷风险分散体系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吉林省农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改革的实践背景,对财政直补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为我国构建具有粮食主产区特色农村金融制度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
精彩书摘
  瞿雯雯认为造成金融排斥的成因有以下几点:弱势群体无力承担金融机构收取的相关费用,部分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部分金融机构歧视低端客户,低收入者的自我排斥,技术进步给特殊群体带来的困扰,相关制度产生现实性负效应。李涛、王志芳等认为通过家庭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程度的提高都可以降低居民受到金融排斥的可能性,而居民在储蓄方面没有被排斥也可以降低他们在基金、保险、贷款等方面受到排斥的可能性。不同金融服务的排斥状况也有着其他不同的影响因素。胡振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是供给导向型的,主要原因有: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给农户获得金融资源设置障碍,金融机构在农户申请贷款时附加额外条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把农户金融需求排除在金融产品营销目标之外,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贷款利率过高。
  关于缓解金融排斥的措施。隋艳颖、马晓河等人以对农民工创业意愿调查结果为依据,研究了金融排斥对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现户籍与农民工创业风险是农民工受到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革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提高为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建议来克服金融排斥现象。蒋润祥、谢欣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存在着以下几种排斥:地理排斥、信贷资源配置的排斥、抵押担保要求排斥,提出破解农村金融排斥可能的制度安排,政府支持下创造软环境;重视“农村特色”,发挥主力军作用;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灵活性运行。胡振、范静等人认为要解决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缩小地区差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王修华提出,破解农村金融排斥可以从以下思路着手:建立普惠性的金融体系,加强政府规制,发展融合性的金融机构并践行社会责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强农民金融教育。王志军根据英国缓解金融排斥的做法提出了缓解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议:首先,政府有责任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金融机构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我国在存在大量城乡低收人人口、贫困人口的情况下,银行向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仅支付象征性利息这类行为,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提出限制性措施;再次,政府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出欠发达地区的这类具有简洁排斥效应的行为进行调控和引导,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提升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加快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协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划汇支付网络便利和技术支持;规范民间金融,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陆建平认为,由于城乡金融系统的运行特征与模式不同,所以解决城乡金融排斥的切人点也不一样,应该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城市金融的扩散能力,减少城乡金融的二元化,政府应该主要干预那些消极的金融排斥,培育大型农业企业,从而推动金融包容的稳步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国30年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是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1979-1984)
一、第二阶段是农村金融的发展阶段(1985-1995)
三、第三个阶段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阶段(1996-2006)
四、第四个阶段是探索农村金融市场的增量改革(2006-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市场化的过程

第二章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问题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快速增加
一、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三、不断扩大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
四、新型涉农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
五、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
六、不断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
七、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八、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作用逐步凸显
第二节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贷市场拓展的深度、广度不够
三、缺少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联动机制
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五、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六、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
七、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创新面临制度障碍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困境:农村金融排斥实证分析
第一节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节 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现状
一、地理排斥
二、评估排斥
三、条件排斥
四、价格排斥
五、营销排斥
六、自我排斥
第三节 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的地域差异
一、指标体系的选择
二、灰色关联、灰色聚类原理
三、聚类分析过程
四、基于农村金融排斥指数的测度
第四节 育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模型说明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吉林省农村排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四、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五、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减轻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路径: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
一、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定义
二、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优势
三、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政策内容
四、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运作方式和程序
第四节 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现状及运行绩效分析
一、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现状分析
二、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绩效分析
第五节 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财政直补资金的稳定性要求会限制直补担保贷款规模的扩大
二、财政直补资金规模的有限性与农户信贷需求规模不匹配的矛盾
三、财政直补担保贷款对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效果仍待考察
第六节 完善财政直补担保贷款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农业经济政策的连贯性,维护现有农户预期现金流的稳定
二、创新财政补贴形式,积极推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现金流融资
三、推动农村资产流转市场建设,为直补担保信贷提供规范的市场环境
四、规范财政直补担保贷款运行模式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路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担保贷款
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三、信贷配给理论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五、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六、担保抵押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信贷配给及其原因研究
二、信贷担保问题研究
三、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创新研究
第四节 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的制度背景与运行模式
一、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推出的制度背景
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行模式
第五节 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现状
一、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地区分布
二、金融机构投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占比
三、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用途
四、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年限
第六节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绩效分析
一、政府的介入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市场失灵
二、合法地实现了农业贷款担保方式的突破性创新
三、突破传统担保体系的限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四、具有手续简便、成本更低、风险可控、形式灵活等特点
五、在贷款制度设计上避免了农民失地风险,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路径: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